除夕前一天,天气晴朗,所以决定找个山爬一爬,条件是一小时车程以内,二是不要开太多山道,打开地图找到了天成山,吃完午饭就驱车前往。去的一路车不多,路况大部分也很好,包括到了山路向上开,都没有熄火,到了空旷的停车场停好车,下车就感觉到空气清新。沿着盘山公路向上走,过两个弯,看到了登山步道入口。
天成山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南部,属长泰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是厦门入泰第一山。其海拔 342 米,山形如马鞍,与天柱山遥相对峙,雄伟挺拔,怪石嶙峋。山上巨石或垒叠衔接,或纵横交错,自然景观多达 30 多处,与黄山相比也不逊色。天成山双峰耸峙,北峰曰 “天成”,南峰称 “晞发”,“双髻晴云” 为长泰古八景之一。这里常年云雾飘绕,山下溪水环绕,清澈见底,林木葱郁,古洞幽深,秀丽迷人。
天成山成名于明朝,历史沉淀丰厚。这里有宋驿道,见证了古代的交通往来;明代古寺天成山寺,古名瑞烟岩寺,1999 年 2 月正式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是闽南佛教圣地。寺内的佛字崖,刻于巨石崖上的 “佛” 字,笔力雄浑,涂以金粉,字高 12.8 米,选用清雍正帝手迹,为当今世界 “佛” 字摩崖石刻之最。此外,这里还有戚继光抗倭驻军遗址,以及士大夫杨莹钟的山间庄园, 郑成功、郑经屯兵之地等,众多历史遗迹诉说着往昔的风云故事。
在去天成山之前就搜索到天成山的景点丰富多样,趣味十足。官帽石高约 20 米,上宽下窄,形状酷似古代官员的官帽,石上镌刻着 “南无阿弥陀佛”,是临漳诸县善男信女的许愿石,也被称为状元石;十八连环洞由十八个天然相连的石洞组成,位于岩崖峭壁之底,宛如一处神秘莫测的地底迷宫;通天洞由数十个岩石垒叠而成,深且陡峭,倾斜度达 70 度以上,抬头仰望可通天,是到达顶峰的重要通道;天池在通天洞顶一块巨石上人工凿成,窟中蓄水,终年不干涸,关于其功用有多种说法;通灵石位于天成山的最高处,据说有灵气,可祈福禳灾,其外形被称为 “熊猫吃笋”,两侧巨石耸立,上窄下宽,有 172 级台阶;布政学堂位于古寨的边缘,是天成山最大的一个洞室,依地势构双层,开设双门双窗,光线充沛,明朝天启年间,杨莹钟在此集徒讲学;古寨门是明朝时期的古建筑,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变迁,自古以来,天成山就是进出长泰的关键天然屏障与重要关隘。
在登山道入口处,立着许多的树枝,是大家使用过放在那里的登山杖,我取了一根轻便的来用,事实证明我是明智的,很有用。我们走的逆时针路线,先到了成天山寺,寺庙还在扩建修葺,在佛堂居士指引下我们走上石阶,开始向上。走过布政学堂、古驿道、天阶、银库、樵阳居、天池、通天洞、石鼓、石寨门、樵夫洞、摸乳石、佛字崖。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一处地点是天阶,从下往上看,似乎是从上而下垂直于地面,崖壁装有铁链,辅助攀爬,虽然只得172级台阶,但窄的台阶脚掌横踩还不能全踩上去,必须手脚同时使劲,虽然难,但有趣。但这面向上,通天洞就要向下,比天阶还陡,切因为在阴暗处,铁链都有些锈迹,表面的漆翘起,比较割手,要注意不要划到,不然下山就得去医院打破伤风了。下通天洞前也是倒霉,正要下洞,右边肩膀被什么砸到啪得一声,左手伸过去一摸,鸟屎!山里的鸟真是不懂事,这么大地方非要精准排便到我身上吗?接下来到了摸乳石这名字起得实在,胖一点的人过不去,瘦子也必然会被它“非礼”,需从缝隙间如螃蟹般磨蹭出来。从樵夫洞旁的路向下,有个需要抓着铁链跳下的坑洞,旁边的石头都被人踩得光滑,对我来说似乎有难度,顺着岩石向下,最低处也离下面得路有两三米高,不敢直接跳下,反身像攀岩一样用手扣着两处,把身体放下,可还是脚离地面有好长距离,在队友帮助下蹭着石壁滑下来,胸口磨得生疼,但好在没有皮外伤。接下来就好走了,一直走到佛字崖。佛字新上的金漆,还隐约看得出下面红色的底色,十几米的高度看起来的确壮观,跟字相比,下面新摆的佛像倒是不算什么了。
至此,游览结束,该回家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