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说三国 44 | 孔明说:曹操在长江上摆了空城计
诸葛亮说:“现在各方都在抢时间,谁抢先,谁就胜。”
刘备疑惑地问:“孔明此说,道理何在?”
诸葛亮解释道:“其实现在的优势在孙权而不在曹操,因为曹操目前最大的隐忧在于其并没有真正的水军。于禁训练的水军,还没有成型,而且没有实战经验。荆州的水军主力一万归刘琦,一万借于我们;蔡瑁、张允带领投降的两万水军人心涣散、缺乏训练,不堪一击;而周瑜的三万水军是真正的天下无敌。如果周瑜此刻敢于冒险攻击曹军的水军,一定是胜多败少,只是他们被曹操十几万陆军的气势所震慑,不敢贸然进攻而已。因此,实际上曹操在长江上摆的是空城计,目的在于吓阻孙权和我们的进攻。”
听孔明如此分析,大家觉得很新奇,似乎不敢相信,纷纷议论起来。
诸葛亮继续道:“而我们的策略非常简单,必须抓住曹操没有能力在长江上与孙权水军对抗的时机,尽快联合孙权击败曹军,避免拖延。拖延则有利于曹操,一旦他的水军训练成功,形势逆转,那么生死存亡就是曹操说了算。”
刘备虽然疑虑合作抗击曹操能否成功,但眼下别无良策,既然无路可走,就不妨拼力一搏,于是说:“那就依照军师的建议,与孙权联合。照此建议,我们要尽快派人去江夏联络鲁肃,以便从中斡旋。”
诸葛亮却说:“无须费事。既然鲁肃主动前来江北,一定是背负着合纵抗曹的使命,因此他心中比我们更着急。我料想他一定会很快赶来找寻我们。因此,我们只需等待。如果主动去寻找他,反而被动。另外,如果他来主动谈及合作,我们还不能马上答应,只愿意过江拜寿。这样就能赢得主动,反而使鲁肃陷于被动;如果主动了,就可以为我方争取获得最大的合作利益。”
大家对诸葛亮的话半信半疑,糜竺更是不信,问:“孙权的实力强于我们的实力无数倍,疆土广阔、英才辈出,怎么会主动来寻找我们谈合作?”
诸葛亮笑而不答。
再说鲁肃刚赶到江夏,听说曹操西征大军已撤退,刘备也往夏口方向而去,于是日夜兼程,直接迎着刘备撤退的方向寻找,等赶到了樊口,终于见到了刘备与诸葛亮。
见到鲁肃一路奔波而来,糜竺、简雍等人的心中不得不佩服诸葛亮料事如神。
鲁肃性格直爽,见到刘备神情颓废,料想他推出合纵建议,刘备必然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求之不得、欣然答应,于是将心中所思所想毫无隐瞒、直陈厉害地说给刘备。
刘备果然遵照诸葛亮所安排的,显得似乎对合纵既没有兴趣也没有信心,所以对鲁肃的提议不作回应,王顾左右而言他,最后见鲁肃几次追问催促,才说:“此事关系重大,需要慎重对应。你先与我家军师沟通定下主意,我们再谈不晚。”说完借口身体疲倦,就先告退了。
鲁肃见状,完全出乎意料,心想:“这刘备怎么如此奇怪,难道其中有诈?他欺骗我又有何意义?罢了,先不纠缠于他。今日我如果不能首先说服诸葛亮,那么合纵张鲁、刘璋、马腾更从何谈起,岂不遭满朝文武耻笑?”因此内心非常着急。他只好转向劝说诸葛亮:“合纵之事关系到江东与刘使君的生死存亡。孔明是天下具有非凡智慧的人,难道不认为合纵之策,是当前你我双方可选择的唯一生存之道吗?”
诸葛亮却含混不应,说:“我见子敬是诚实之人,不忍心隐瞒。实话告诉你,我家主公犹豫的原因,是因为他心怀仁义,考虑与曹操连横还是与孙权合纵更利于百姓和跟随的士卒。如果与曹操连横,做个荆州太守,守得这方疆土百姓,也不会太差。这份前途清晰可见,就在眼前;而与江东合纵,兵戈烧杀、百姓遭殃,谁胜谁负,前途到底是什么还不得而知。你说,如果你在我的位置,你该替百姓和士卒选择一个确定、平安的前途,还是一个不确定、危险的前途?”
鲁肃心里仍不相信刘备、诸葛亮遇到挫折会从此消弭志向,便不直接回答,继续分析,说:“曹操是天下的枭雄,需要你时就暂且容忍你而与你合作,等到平定天下,那时你对他没有什么用处了,他又怎么能容忍你占据他半寸的土地而阻碍他称王称霸呢?”
诸葛亮低头似乎思索了半天,才说:“我看不如这样:我先与我家主公随你过江去拜寿,是否合纵,要看孙权开出的条件再说。”
鲁肃无奈,想:“如此结果总比空手而回好,而且诸葛亮毕竟没有堵死合纵之门,看来必有企图。等过到江东,看见我们抗击曹军的人心实力,他们增加了信心,那时双方再议合纵,成功把握自然大些;而刘备我已带回来了,就算不成,也不是我一个人力所能及的事情,孙权、周瑜自然都有责任。”于是便点头答应。
刘备便命令关羽采办羊酒礼品,准备和诸葛亮过江拜寿;又命令糜竺按军师吩咐,赶制兵册。诸葛亮提醒刘备,携带上赵云所缴获曹操的“青釭”宝剑,准备在合适时机赠予孙权作为合纵立约的信物。
临过江前,诸葛亮交给赵云一盏薄纱和细竹棍扎的风灯笼(后世称为“孔明灯”),说:“我去江东一定需要一段时间,什么时候能回来,我也不知道。你要识得这种风灯,过些日子我会安排人给你传递锦囊,你看了再具体行事。”
赵云知道事关重大,点头答应。
——自肖永革《三国绝对很邪乎》,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