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王献之继承了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而又自出新意,在历史上,和他父亲被称为二王,或分称“大王”、“小王”。羲献父子,在书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为显,献则以行草为能。
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鸭头丸帖》是王献之行草书作品。二行,文曰:“鸭头丸,故不佳。明当必集,当与君相见。”共十五字,系王献之给友人的便札。真迹现存于上海博物馆。全帖用墨枯润有致。姜夔《续书谱·用墨》说:“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鸭头丸帖》两层意思,蘸墨两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润而枯,由浓而淡,墨色分明。从而展现出全帖的节奏起伏和气韵自然变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献之独创的书体,《鸭头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献之书法笔法厚重劲健,遒美刚劲,笔力不输乃父,书写速度更加快捷流畅,锋芒更胜一筹。王献之的书法成就在于变其父内擫笔法为外拓,变字组之间相对独立为连绵不断的“一笔书”。这个是一个重要的贡献。王献之又有「八面出锋」之法,入笔时多有一个迅疾之至而又相当隐蔽的「点」的动作,蓄势借力,弹出笔锋,笔锋高速地跃动飞舞起来,乍起乍落,层层转身,倏尔轻提,倏尔重按,四面八方皆备锋势。
王献之书法的结字更加潇洒豪放,多外拓用笔,结构空灵潇洒,欹侧取势。王献之书法,非草非行。流畅便捷方面,趋向于草书。开合舒张的结构,又类似于行书。挺然出秀,务于简易。情驰神纵,超逸优遊。
王献之书法章法,字势连贯,一气呵成,整体章法,气韵弥漫,神采焕发。王献之书法的章法字际关系远不像王羲之的那么微妙玄奥,变化的重心往往转移到了行迹关系之上,或偏于行际茂密,或偏于行际宽舒。章法方面明显继承了张芝的一笔书的特点,大刀阔 斧,连绵不绝,浩浩荡荡。开阔了字法与章法的无穷变化,也给用笔力度的无限度增大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学习王献之的书法可得遒劲之力,增加书写的力感和速度,后世米芾在王献之的书法上用功最勤,所以他基本上继承了王献之的笔法和章法,当然在书写笔法章法上更加放荡不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