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第一本书《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五星推荐:
读这本书以前我觉得完美主义者很好,读完这本书觉得不完美主义者很了不起。
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样,有如下的想法:
①想健身有个好身材,结果工作太忙,“现在是工作时间,健身应该有大量空余的时候再进行”或者即使有空闲,“要换衣服好麻烦”“我不知道今天要做什么,深蹲?跑步?”“等我有个好计划后我再开始执行吧!”
②想干点正事(比如备课,或者坐下来学习),但是心里却想着“感觉我现在不在读书的最佳状态”“等我先刷完这个短视频”
结果就是啥都没干,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如果你有以上的症状,恭喜你,大概率你是个完美主义者,而完美主义者常常跟拖延,自卑心理(想不到吧?)想挂钩,典型的症状是我要等有个完美的计划再开始,现在不是做这个的好时机/好状态。所以完美注意常常跟拖延相挂钩,因为这个完美的计划,好状态不会到来。也因为拖延不去行动,慢慢地错过了很多机会,在幻想虚妄中内耗,导致自己的能力没有发展,自卑的情绪也就产生了。
怎么办呢?在讲建议之前,先引入一个概念,叫“微习惯”。大脑不喜欢三分钟热度,它喜欢在日复一日中慢慢改变,直至形成一个习惯。“微习惯”这个名称由此而来,如果你想实现一个目标,不要从高大上的行为开始,如“每天运动30分钟”“每天读书30页”(我试过,能持续一个短周期,但形不成习惯)。而是从“微习惯”开始,有空的时候对自己说“做一个俯卧撑”“读一页书”“坐到书桌前30秒”,因为简单所以你会去做,也正因为简单,你没有心理负担,轻松完成会有成就感(而不是没有完成任务的内疚感),这个成就感又趋势你去重复这个行为。直至变成你的习惯。
最近我在实践两个“微习惯”,坚持得很好,也让我感觉良好。一个是运动,“做一个箭步蹲”“做一个开合跳”。另一个是读书,目标是“在刷手机/打开朋友圈/读小说前看一页微信读书app上的书”。因为目标很简单,所以做起来很容易,因为开始动了,结果反而出乎意料,能左右各做12个箭步蹲,50个开合跳,一旦开始读书能读完一小节。
“微习惯”背后有三个逻辑值得注意:
①做总好过不做。Just do it!
书中有幅插画:一个人在雨中跑步,路人问他,“下雨天跑步跑不快而且衣服也湿了,你为什么还要跑步呢?”“至少我赢了那些不跑的人。”
不管结果如何,即使失败了也是积累经验,动起来。书中把这种思维称为二进制思维。做是“1”,不做是“0”。想象一个开关,打开是on,关上是off。开关的时候我们不会去关注手与开关的角度,用了多少力道,我们把开关打开就赢了。同理,一件事不要去关注做得怎么样,效果如何,你去做,就对了。比如演讲,目标不是放在我能不能讲得很精彩,观众会不会喜欢,你的目标就是“我去演讲了没?”“去了,好,你成功了!”
②从最小目标开始。
也就是陈海贤老师说的小步子原理,陈忻老师说的“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但是读了这本书,我发现了另一个解读的视角。想象一下你今天上了一天班,很累不想动,但是你跟教练越好了要去健身,怎么办?完美主义者想的是“哎我今天好累,我只想在床上葛优躺。今天这么累动作肯定也做不标准,跟教练请假吧”。不完美注意者想的是“我如果要去健身,第一步要做的事情的什么?换上衣服,好,那我就先把上班的衣服脱了,换上健身穿的衣服。”发现了,前者考虑的是长远的事情,看到了苦看到了累,但是后者关注的是当下,关注的是最小的目标,换衣服,这样反而能让人立刻行动。
③纠结的损耗比不上失败的损耗。
如果你头脑中有好几件事要做,你会不会纠结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比如我要备课我要学习从心课我要看书,先做哪样呢?结果时间就在纠结中过去了。作者的观点是,只要不涉及生命安全的事(还有deadline),就不要纠结,你纠结耗费的精力比不做一件事带来的后果要大,想到什么你就去做。这样做还有个无形的好处是慢慢锻炼大脑的决策能力。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理解,如果你有如上完美主义的问题,这本书五星推荐。微信app可以下载阅读,简单易懂,快的话2-3个小时能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