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选择自己】上看到kyle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有多少人被这句话害了一辈子?》,感触太深,忍不住自己也抒发下感情。
“孩子很聪明,只是不够认真/用心/努力。”这句话大家肯定都不陌生,许多老师、家长都会这么说。而这句话明明有个转折,大家却只注意到了前半句“聪明”,却对后面的话选择性忽略,我自己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不管是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我的成绩一直属于上游,一直被称赞“聪明”,可是我自己知道,我并没有努力学习,放假不做作业,快要上学了疯狂补,实在来不及了还抄抄。我也沉浸在自己挺聪明的骄傲中,既然我出个6、7分力就能得到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成绩,我干嘛还要努力呢?看着比我努力却成绩没我好的人,我更加沾沾自喜。
就这样读了大学,读了研究生,貌似不错的绩点只是靠前两周突击的结果,考完之后啥也不记得。读研期间,跟着导师做学术研究,导师不止一次地跟我说“你挺聪明,就是态度不够认真”,和往常一样,我只关注到了“聪明”,完美地忽略了“不认真”,继续过着“差不多就可以了”的研究生生活。
而直到现在毕业,我才猛然发现自己错得有多离谱。“我很聪明,但不努力”给我留下了许多后遗症。
我变得想努力也努力不起来了
毕业了才知道找个好工作有多艰难,而想考银监会的我,直到考前20几天才开始看专业课,做行测申论。结果就是这短短的时间我也没有充分利用,总有各种各样的事转移我的注意力,玩手机、浏览网页、看动漫......结果准备过程中连一篇申论作文都没写过。当然了,考试结果也是公平的,除了专业课,行测申论一团糟。
自以为是的聪明使我注意力不够集中,学习效率低下,当我想全力以赴时却发现早已养成了习惯,难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给自己的失败找了借口
曾经我也想过,为什么我的成绩看上去不错,却永远达不到前几名,我知道自己根本称不上努力,对于自己薄弱的物理,我从来没有认认真真地补,导致高考物理很差,虽然总分也还行,但也让自己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然而我并没有多少消沉,我告诉自己“这是因为我没尽力,要是努力点肯定能考上。”现在回想才恍然,我可以用“那是因为我不够努力”这句话来解释我所有的失败,给我自己一个完美的理由。
有时候我也想过努力,但总是不了了之,心里总有个声音:“如果努力了却失败了,那该多挫败,多丢脸!”所以我一直这么浑浑噩噩地待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做每件事情前,从不尽全力,就为了失败后能自我安慰“要是努力点,一定可以的。”
没有一技之长
我没有特长,甚至别人问我兴趣是什么我都不知道怎么回答。能称之为“兴趣”的,必然是非常了解的。我说我喜欢看书,却只是看了许许多多的网络小说,什么都没留下;我说我喜欢围棋,却只是知道一点粗浅的规则而已;我说我喜欢乒乓,却已经好几年没去打过了......
什么都知道一点,却什么都不精通,这就是自认为聪明留下的后遗症。
生活总会给人当头一棒,我该庆幸我意识地还不晚,我不想再让人称赞聪明了,脚踏实地,全力以赴才最重要。“真正的天才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智商都差不多,网上有句话“大多数人根本轮不到拼天赋”,我深以为然。所以,“聪明”并不是优势,努力和专注才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