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拍都能晒朋友圈的泉州古建筑,美不美?
泉州这座城,不但有所有城市的建筑,还有您经常在朋友圈里晒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不管是东西街、涂门街,还是新华南北路、中山路,地域风格的古城款的清水红砖墙建筑物铺面而来。
像射雕里的郭靖一样,偶然间得到一份关于闽南建筑文化的九阴真经。郭靖读不懂梵文经书一样,得到一灯法师的解释后修炼成功。我得到这份真经,看图看字也没有看出所以然,索性,携经书到开元寺实地查对。
01雁字砖红墙
这是最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是哪个建筑都需要的墙体。像所有的烧砖流程一样,需用泥土制坯,放入窑中烧制。砖坯入窑时,采取斜向叠加的摆放方式,采用马尾松夹杂一些干柴杂草作为燃料,堆码烧制时松枝灰烬落在砖坯相叠的空隙处,出窑后,表面会自然形成几条红黑相间的纹理。而能工巧匠们利用这些红砖本身的纹理按一定的美学规律砌筑墙体,远看是由红砖堆砌的素净的清水墙面,近看是紫黑条纹构成的“<”形图案,犹如燕子的尾巴。
因此,红砖又有一些美丽的名称“燕子砖”、“雁字砖”、“雁只砖”。这种红色所呈现的特殊视觉效果,堪称泉南传统民居的代表色彩,被称之为“泉州红”或“闽南红”。
02出砖入石
这是泉州传统民居独特的砌墙方式。是利用形状各异的灰白花岗岩石材、片状的朱红色条砖和残缺的瓦砾交错堆叠,构筑的墙体,呈现出方正、古朴、拙实之美。具有坚固防盗、冬暖夏凉的优点。
据推测,“出砖入石”墙面的出现,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604年)的泉州大地震,震后重建,灾民们在一片废墟里,就地取材,利用坍塌破碎的砖、石、瓦、砾来构筑墙体,重新营造自己家园而形成的一种建筑风格。在泉州,很多建筑物都采用石材作为建筑材料,可能也是海边城市防台风的手段。
03廊道
泉州夏季炎热多雨,古代泉州人民因地制宜、适应自然环境创造了廊道这种风格的建筑,不管烈日暴晒,还是风吹雨淋,人们都可以纳凉歇息、休闲活动。我去的那天适逢雨天,进入开元寺后就没有再打伞,身上也没有淋到雨。顺着廊道行走,可通往每个大殿,香客们不受天气限制,可以参拜各座大殿,每尊菩萨。
04马鞍脊
屋脊是屋顶两边之间顶部的交汇线,像人的脊背一样,秘籍里说常见的是圆弧形的“金”形马背(马鞍脊),还有根据五行与主人的生辰八字、地理方位、朝向环境设计的多种形式。比对秘籍里的图形,山门处的屋脊是火式, 是曲边锐角的多边形“火”形马背。不知道当时郑成功的父亲是否按照郑成功的八字推演得到的?
05辟邪装饰
我们在故宫的屋顶、名刹的屋顶上看到各种辟邪装饰,泉州的民居都很常见,更别说著名的开元寺。这种避邪装饰,出现频率较多的是腾龙、凤凰展翅、花鸟鱼虫等,这与当地的信仰习俗和主人的心理取向有很大关系。
这种装饰是闽南的堆剪艺术,是将特殊烧制的彩碗按照需要的样子敲成碎片,再用专用的剪钳,剪出一个个花瓣、花叶、羽毛、龙鳞等小瓷片,然后再拼接黏合在一起。做这种装饰的师傅一定是心思巧妙,手劲很足,否则怎会制成如此装饰物。瓷器的特点是不惧风吹日晒,永远保持固有色彩,只要黏贴好,就能长久保持。这种手艺可能是当今马赛克做法的鼻祖吧。
06吊筒与竖材
藏经阁的廊檐下,有一悬空短柱木构件,柱头采用莲花、花篮、绣球装饰。廊檐与悬空柱结合处有一竖着的装饰,既起固定作用,又美观,可遮掩吊筒外缘的榫眼接缝,采用神像装饰。秘籍里说,此处装饰除了用神仙人物,还用吉祥鸟兽。听一位老者介绍,这种造型与建筑中用的“悬梁吊柱”是同一做法,再次感叹闽南建筑的讲究。
07镜面壁(墙)
藏经阁西侧的五观堂,才是真正的讲究。3米高的墙壁被分为5个区域,分别是水车堵、身堵、錾砖堵、裙堵和柜台脚。水车堵是镜面壁的装饰带,水车堵内,用泥塑彩绘装饰,图案为五福等吉祥物;身堵在水车堵以下,是镜面壁内的最主要堵面,此身堵以红砖砌成,有的建筑物会采用拼花组成万字堵、古钱花都等各种图案,身堵正中,就是窗户。裙堵位于身堵以下,用白石砌成,不做雕饰。 柜台脚是镜面壁最下面的台基,以白石砌成,正面用浮雕手法雕出双脚低矮的柜台形状,外撇的双脚称为“虎脚”。 錾砖堵是不同开间镜面壁分隔处,用砖錾砌而成的竖面墙垛,采用红花砖拼成几何图案。
作为一个新泉州人,惊叹泉州的古文化,感受泉州人们适应自然,改善生存条件的智慧。作为一个新泉州人,只是对照秘籍,班门弄斧,欢迎老泉州人多指点,帮助了解更多的泉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