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从济宁西部入城,就在竹竿巷东首处折转南行,因此竹竿巷东端也顺河一拐,成了角尺形。
纸坊街、汉石桥和纸店街,三条街首尾相接,店铺栉次鳞比,就在拐弯处矗立着金碧辉煌的清真东大寺,成为街区建筑的高潮。
临河,运河船队在门前熙熙攘攘,背后一溜500米长街蜿蜒西行。人们传说,这就叫做“青龙戏水”,那趟峨的大殿金顶耸立,就像龙头高昂,护河衔水,身后长街房檐进退如鳞甲交错,就象龙身,左右各小巷仅可容一二人并行,这就象龙爪。
据说,巷深处原有水井,不为取水,而是作为“水钉”钉牢这条巨龙,以免它汲饱了突然腾空会带走一方风脉。这虽然是传说,但从中却能感受到济宁人对竹竿巷特有的感情。
从单体上看,建筑构形与商业功能实现了最大限度的统一。面街是全敞开式板搭门面,并且不设隔扇,最大限度的拓展了营业空间,铺面上方铺设木板而成楼,以活动木梯作垂直通道,这一般是伙计、学徒的宿舍。所以从街面看多是风窗阁楼式建筑,呈上实下虚的基本倾向。
商业区的拥挤使各单元建筑不可能宽舒松缓,小天井便是这种拥挤下产生的必然结构。从前店到天井中间有一段黝暗的过道,两侧一般是杂物仓库。这个过道建筑学界称为“黑空间”,用黑空间联接宽阔的铺面,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压抑与沉闷,然而步入天井,豁然明亮,顿觉别有洞天。这种对有限的庭院在心理上的欲扬先抑的手法是个了不起的创造。
房屋多为北方常见的硬山式,也有山柱、梁架外露的悬山式,数量不多。街面出檐都较大,无飞檐。有的将两端封闭,即成楼上前廊,有的于楼层间再出雨棚伸向街面,将经营空间更多地引向人流之中。
当你漫步于竹竿巷的石板路上的时候,那被磨得圆滑无棱的石板会向你诉说当年的繁荣,那油漆剥落的花棂雕栏会向你展示岁月的沧桑,那用桐油浸过的、至今毫发未损的房梁现出主人的富足,那擦得锃亮的楼板楼栏,显露出主人的勤劳,一个竹竿巷就是一部历史。
人们说,“不逛竹竿巷,白来济宁城”。竹竿巷集中体现了济宁建筑艺术最典型的特征。这种门前交易院后乘船的特征在北方怕是不多见的。而这种商业店铺、手工业作坊与民居融而为一,功能特征又与府邸绝然不同。
它是贴近百姓的景观。它不威严庄重,也不呆板凝滞,不华艳娇饰也不繁缛庸俗,它始终保持着顺天然、亲人和、朴素无华的个性特征,门户开敞、分区自由的空间结构,疏密有致、方便实用的商业功能。它没有北方四合院的矜持,也没有江南粉壁飞檐的轻柔,却又摘取了北方的几分稳重和江南的几分灵巧,不是苏州又酷似苏州,济宁竹竿巷斐声九州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