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王朝创建者刘邦出身低微,不免觉得光环不够,坐在皇帝的位子上不能让人信服,于是特别喜欢借助各类神秘的外在力量论证登上王位的合理性,伪造各种祥瑞和“天人感应”从此成了彰显帝王权威的惯用伎俩。
除此之外,皇帝获得“正统”声誉还须另一个重要步骤,那就是想尽办法也要把自己编排进远古圣王的谱系,至少在血统出身上必须打扮成来历不凡的模样,这就像舞台剧表演要扮上彩妆一样。那么,谁来扮演化妆师的角色呢?汉代皇帝最终选中了孔子。众所周知,春秋时期,除短暂的做官经历之外,孔子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教书,只是个民间私人教师。可是到了西汉,孔子却被打扮成汉代皇帝登基制法的神圣人物。
据汉代文献,汉帝的秘书班子是这样包装皇帝形象的:把汉高祖刘邦纳人一个从远古到汉代的“圣王”脉络。根据古史中“三皇五帝”的传说,汉代儒家大致梳理出八个“圣王”,依次排列下来是黄帝、颛顼、喾、尧、舜、夏禹、商汤、周文王,这八位“圣王”大都是传说人物,儒家秘书班子特别想把刘邦安排在周文王之后,变成第九位受命帝王。无奈前八位的身上都笼罩着炫目的神圣光环,又都握有上天恩赐的信物。证明他们具有在人间行使权威的能力,唯独刘邦身上缺少这层神秘的保护色。
思来想去,儒家创始人孔子被选中作为专门为刘家调制涂抹神圣油彩的“预言师”。孔子从一介布衣突然拥有了如此神力确实有点出人意料。孔子虽在道德教育方面素有口碑,完全当得起“圣人”名号,却始终没当上“圣王”,同样无法安置在八个“圣王”谱系当中。这种“有德无位”的状况看起来有点令人尴尬。汉代儒生后来终于想通了,为了抬升孔子的地位,他们发明了一种二分法,并解释说,孔子并没有觊觎王位的野心,只是一门心思想着怎样为君王服务,因为只有他掌握着预言刘家登基的能力,后人认为这是在皇权之外构建了另外一套权威体系,并起了一个名字叫“道统”
刘氏皇帝坐着皇位,管理官僚机构,掌握着“政统”,指一套融合观念和权力的政治系统,“政统”和“道统”从此形成了一种并列关系。这说明汉儒虽然貌似甘心为帝王服务,却仍想着为先师孔子争得一个与皇帝平起平坐的名分,为他戴上了一顶“素王”的桂冠。“素”是“空”的意思,并不意味着孔子拥有什么实际政治权力,仅仅表示孔子虽无王位,却在思想文化方面拥有“王者”的地位。
在儒家的设计中,持“道统”者管立法,握“政统”者去执行,是既分立又合作的关系。当然,这种“道”与“治”的分工大多是表层现象,皇帝的势力往往会越界渗透到“道统”支配的领域当中,把“道统”的制作权紧紧抓在手里,最后“道”与“政”的分离对抗常常走向“道治合一”的局面,儒家士人最终还是无法摆脱皇权附庸者的命运。
为了论证孔子是“圣人”,汉帝周围的儒家秘书班子可没少费功夫,他们把主要精力花在制造谶纬之书上面。这里简单解释一下什么叫“谶纬”,“谶”是指“预言”,“纬”就是对.经书的解读,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把原来的经书文字改写成充满预言味道的各种神话故事。谶纬里面的孔子形象完全不是一个凡人,他做起事来处处带有某种神秘的“仪式感”。其中一个故事说到孔子写完《春秋》和《孝经》,沐浴斋戒后带领七十二弟子面向北辰星站立,曾子怀里抱着记载预言的《河图》和《洛书》,孔子向北辰星拜谢告天,声明制法文献均已齐备。霎时间,天地结合处腾起一片白雾,一道彩虹降落下来,化作一块三尺长的黄玉,上面刻有文字,孔子跪拜朗读:“宝文出,刘季握,卯金刀,在轸北,字禾子,天下服。”“宝文”是蓬莱山上的神树,代表一种祥瑞,刘邦字季,卯金刀,指的是“刘”字,禾子是“季”字的拆分,这几句文字说出的就是刘邦要当“新王”的“预言”。有一个细节是曾子手捧《河图》《洛书》,这两件宝物原来可是“圣王”才拥有的东西,现在却落到了孔子手里,说明孔子在遥领上天旨意方面具有和“圣王”同等的资格。
这样,皇帝就被成功包装进“圣王”的谱系中了。
——夜读《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