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千语惠心 原创
有一个词叫“过犹不及”,意思是说一件事情做的太过,跟做的不够是一样的,都是不合适的。在养育孩子方面,过度满足,过度帮助,过度保护,过度管教,都是家长不恰当的施爱行为。
这一次,先来说一说过度满足。
===1===
我亲眼所见这样一对祖孙俩,孙子才是蹒跚学步的小宝宝,需要奶奶的帮助才能走稳。孙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球,想追上去玩又追不上。奶奶心疼孙子,正好旁边地摊上有卖球的,奶奶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给孙子,可是孙子抱在手里看了两眼,就扔在地上继续去追人家的球了。
好不容易追上了,孙子抢不到球就抬手打人,奶奶见孙子抢不到人家的球,干脆抱起孙子帮他抢,嘴里还说着:“打他,打他……”。孙子抢到球后乐得抱在手里就跑,奶奶见孙子乐,也跟着乐,全然不顾被抢了球的娘俩儿。
在这个最常见的隔辈疼的例子里,实际隐藏着很多问题。
奶奶给孙子买球其实就是一个一厢情愿的举动,实际上孙子并不需要一个新的球。孙子去追别人的球玩,不是因为人家的球好,而是因为能跟别的小朋友一起游戏 ,才使得那个球格外的“好”。
只是孙子太小,自己不能分析清楚这一心理反应,而奶奶也没有领会到其中的真义。为了满足孙子表面需求“帮助”孙子去抢球,表面上是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是扭曲了孩子这一“共同游戏”的心理需求。
而且,这球是由奶奶帮助抢来的,奶奶还怂恿孙子打人,还不会分辨是非的孩子会认为,原来我要不到的东西会有人帮我要,还会有人支持我打人。
在以上奶奶所满足孙子的需求里,除了帮助孙子学步,其他的都是不合尺度的。
如果孩子一直在这种无原则满足的环境下长大,就会分辨不出是非,不知道哪些是自己该要的,哪些是不该要的,哪些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由于在他的记忆里没有达不成的愿望,没有得不到的满足,使他从没有渴望感,更没有挫折感,他错误地认为自己能呼风唤雨,仿佛得到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当一个人得之容易,就会拥之不惜,更不会懂得怎样去正确的争取。
往往,一件事情在当时看来只是个满足不满足孩子需求的问题,但从长远目光来看,家长是否想过这样做对孩子的将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问题的堆积,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也许孩子小的时候只是个“为抢球想打人”的问题,但等长大了很可能就会严重到谋财害命。
那么我们该如何给孩子适当的满足呢?
===2===
在我儿子还很小的时候,他第一次知道把饼干给我吃。通常很多家长都会假装吃一口,然后表扬孩子好棒,再原封不动的退回给孩子。而我则是毫不犹豫地一口吞掉。
他看到手里的饼干没有了,确实愣了一下,但当他看到我吃到饼干开心地笑容,和发自内心的赞赏他的时候,他也开心的笑了。
虽然那时儿子还很小,似乎已经明白,分享和给予是快乐的,他收获了分享和给予他人的心理满足。
所以,儿子从来没有出现过“死手”护东西的习惯,见到小朋友就会拿出他的宝贝分享,他在跟小朋友分享的时候,得到了更多的快乐,这对他来说,也是很难得的满足,这种满足必须要付出才能得到。
满足孩子,其实不只是让孩子得到,如果让孩子付出,也会收获满足。
===3===
在儿子想要一件什么礼物的时候,我会先考虑这礼物有没有买的必要。如果可以买,我就会告诉儿子,这件礼物需要很多钱,而家里的钱都是爸爸辛苦工作挣来的,是要用来生活的,如果买了礼物就不够吃饭用的了。如果真的喜欢这件礼物,就要帮爸爸妈妈做事情,如果表现的好,也许钱能攒够了就给你买一件。
等过一段时间,我再找个合适的机会把礼物送给儿子。
这样做的目的是,他会知道钱来之不易,不能乱花,否则会饿肚子。帮爸爸妈妈做事情,他会体会到爸爸工作挣钱的辛苦,同时也会懂得,如果想要什么,就要自己通过努力来争取。
而期盼了一段时间,当他的渴望感达到极点的时候才得到的礼物,也会特别珍惜。这种延迟满足的快乐会比立刻满足的“浓度”更高,而且还同时收获了更多珍贵的东西。
满足孩子,也不一定要立刻满足,家长如果能做到延迟满足,孩子得到的会更多。
===4===
在满足孩子需求上,家长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不能满足的,就绝不能心慈手软,不行的就是不行,没得商量!
对于不能满足孩子的愿望,一定要讲明为什么不能并且要果断立行,不给孩子一丝希望。如果给了一丝希望,孩子就会有侥幸心理,会耍着花招让家长投降。一定要把孩子的不良欲望扼杀在摇篮里,从第一次就坚决这样做,后面就会很好做。
如果有让孩子尝了第一次的甜头,那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的胡搅蛮缠。
满足孩子,家长要掂量好分量,是该立刻满足?还是延迟满足?还是不能满足呢?
总之,怎样满足孩子,满足多少,全都掌握在家长手里。照单全收的满足,或是一厢情愿的满足,并不一定是好的,或许最后的结果是害更多一些。
满足孩子的要求,要讲方法,把尺度,这样才能给孩子最恰当的爱!重要的是,家庭成员一定要统一战线,不要在孩子面前出现分歧。
我的其它文章:
《诗词大会/外卖小哥凭什么能击败北大硕士》《父亲代女相亲8年未果,降“底”征婚条件的背后隐藏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