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选书是个非常私人的事情,就像我穿什么风格衣服、用什么样口红、吃什么样主食,全凭个人喜好和个人风格,是多年形成的习惯和癖好。
就像我曾经也以为读书就像生活,应该多看多见识,但慢慢地,我发现我没有太多时间去看那么多、那么杂的书了,也没有时间或者说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去看所谓的鸡汤。
直到有一天,小姑子大半夜从几千公里外的澳洲发来简讯,劝我看些经典书,对于段位不太高的书翻翻就好。
我琢磨了琢磨,反思了一下自己看了哪些段位不太高的人写的书。最近看的书里,从《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李笑来,到《借山而居》的冬子,到《水知道答案》的江本胜,从文学水准和个人造诣好像确实都不是社会评价里的经典,但我为何选它们?
我的选书方法:
1.看朋友圈里我仰慕的、我喜欢的朋友,比如Henlen女王。看看他们在看些啥书,看起来还蛮有意思的,凭感觉判断对自己进益有好处的。
2.看我正在看的书里的推荐,比如说《把时间当作朋友》里李笑来说他看来毕淑敏的《女心理师》。虽然我平时对产量颇多的毕老师不感冒,但今天我就借来看了,因为李笑来说毕老师有很多观点,是他原本就要总结并记录的。既然和他的观点想法一样,那我也看看!
3.成体系选书。这里说成体系选,不是一次把大部头成套书一次性买进,说的是一段时间内看同一个主题和方向的书。就像《水知道答案》,先后借来看了第2册、第3册,觉得有意思又干脆借来第1册。看完以后发现我居然能用水的来历给我娃讲一本叫《我们,我们的历史》,给她讲怎么才有的地球的原初,进而讲人怎么来的。然后我又穿插看了一本同样神奇的(当然,你可以称它为神叨)《能量场》。就像李笑来说的,所有的知识可融会贯通,不会浪费,是因为它们就存在你的潜意识里。成体系地选书,有一大好处,简单地讲就是成体系地习得,可以触类旁通,可以举一反三。
4.跟着活动选书。就像亲爱的生活群,已经规划并公布了一年“好书共读”的时间和书目安排。马上要开始的一期是阿帆的《可爱的诅咒》。既然各大高段位的群员都推荐,并敢自告奋勇在群里公然带读,想必不会差到哪里,于是我摩拳擦掌借的借、买的买,赶紧读起来。共读好书有好多益处,简单举几条,督促自己的阅读进度,共享别人的思想火花,证明我活在主流圈(当然,你可能不这么想)。随文附2017年亲爱的生活群年度活动安排,随意自取。
5.根据生活习惯选书。当然,这条也很私人。我是地铁一族啦。首都的地铁你可是知道,尤其是以纸片人著称的一号线。为了打发时间,当然从正面讲,也是不浪费时间,我是要背着本书随身携带的。所以,不选开本太大,怕戳着别人,也怕我没足够的空间打开。不选太沉太厚的,背不动。不选硬壳的,不好折小看。你看,多私人定制的选书习惯。
参看别人的书目选书,能给我提供点灵感,也能给把把第一道关,那就是书的内容、质量都不会太差。
但我有我的执念,别人的经典也许对我太生涩,别人的好书,也许离我太远。
总之适合自己才叫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