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我在简书过鸡年——万人万字,请接棒”活动已近尾声,这也意味着我完成了半个月的写作日更计划,尽管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肯定没问题(我是那种特别执拗的人),但真正实施起来也没那么轻快,有两次是在晚上十一点五十发布,其中第一天因为是十一点才发现这个“众人参与”的写作计划,那篇《简年1:故事多发时——关于夜的遐思》只写了不到900字,笔墨也有些幼稚,不过我拒绝纯流水账,只写自己心里想写的,且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关于写作,我是一个初学者,2016年12月中旬参加了一个写作训练营,中规中矩听课,一丝不苟完成了每周两篇的作业。上课让我对于写作多了些理论启蒙,知晓了一些常用套路;完成作业使我踏出了行动的第一步,老师的评语则让我或是醍醐灌顶或是坚定信心;让我收获最大的则是写作过程中的学习、坚持与成长。
如我的专题“省己及人”所述,我喜欢将那些走过的弯路、成长的体会、别样的思考分享给你们,不是填鸭式教诲,只希望那些文字能润物细无声,触及你心中的某根弦。
对于写作而言,同样是如此。我这个不足两个月的新手没法告诉你诸如速成之法的“干货”,但我会以自己并不甚丰厚的经历试着告诉你,写作将经历些什么,在这条路上怎样能走得更加稳健顺遂。我将之总结为以下几个关键词:兴趣、定位、Just do it与成长。
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作也不例外。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愿意为好的内容付费,分答、得到、一听等内容生产与付费平台,网课、微课、线下课程等分享形式,涉及写作、演讲、化妆,甚至相亲等多种内容,这些都是明证。我也很开心找到简书这个平台以文字的形式分享我的思考,同时欣喜地看到那么多同样对于文字有着满腔热忱,或是兼职或是专职的“文字创造者”、“思想分享者”。
找到并停留于简书这个平台的人,大多对文字有着特别的兴趣,但不排除有些人是被不用朝九晚五月入丰厚的自由职业者光环所吸引,他们也许有着些许的文字功底,甚至仅仅是隐隐约约觉得自由写作者的生活不错,就急匆匆兴冲冲地扎进了文字堆里,仿佛找到了遍地金沙的“淘金者”,踌躇满志。
但是,他们只看到了成功职业代表者光鲜亮丽的一面,却不知他们写出的文字问津之人甚少、甚至几日写不出一字灵感枯竭的一面,他们不知道写作更多时候是一场孤单的旅程,或者说是朝圣之路,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信仰去支撑,根本无法坚持,更不用谈到达圣地。
我希望即将(正在)写文的你,对于文字有着初生婴儿对于世界那般单纯的喜欢,这种喜欢不因他人的议论与评判而轻易终止,这是开启写作之路的第一步。
定位
尽管人们常说,写作不要带有太多的功利心,但这不代表初学者的你一定要为了写而写。
在我看来,写作可以看成是大学毕业之后对于读研的选择:对于研究生,你可以读,也可以不读;如果决定读研的话,你可以是单纯因为喜欢做研究而深造,也可以是为了谋求更高职业的敲门砖而镀金,甚至可以作为暂时逃开就业压力的“避风港”。这些选择无所谓大是大非,但定位的不同,将极大影响你读研期间的状态以及毕业后的走向。
对于写作的定位,有些人是纯属自娱自乐,想写就写,不想写就歇着,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写到哪里算哪里,生活流水账也行,吐槽日记本也好(这种小朋友心性长久不了,要么坚持不下去,要么转型成其他定位,毕竟有时写多了水平和想法就上去了);
有些人想发展自己的写作兴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左手写作传承梦想,右手主业维系现实(这种可能占了大多数,比如我就属于这种);
有些人想的是将写作梦想发展成养家糊口的“饭碗”,在开心追梦的同时,把一家老小(也可能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衣食住行都给解决了(设此定位的人不但要有写作的天赋,还需有刚毅的心性、坚定的毅力和“强大”的后援)。
解决定位问题后,要调适的就是自己的心态。如果是自娱自乐型,就不要太过关注文章的阅读量,喜欢、关注、赞赏数,这些东西不是你的主目标,太过追求就容易患得患失不那么开心啦,“得之非我幸,不得乃我命“的心态就好。
如果是兼业兴趣型,还是有望更进一步,发展成写作与主业平分秋色阶段,但对于阅读量等仍不能看得过重,可以分析阅读量不行的原因是文章质量不行,还是受众不广,进而决定要不要换写作主题或投稿专题;对于文章的评论可以多加关注,因为里面藏着你的“志同道合”者可能性较大,表扬的文字有保留地笑纳,批评的文字有针对性地反思。
如果是专业饭碗型,那我只能说是希望你的选择是遵从本心并且有所倚仗(天赋、毅力、经济支持等),然后就是坚持下去,顺便祝你终能达成所愿,毕竟这也不是我等菜鸟能妄论的。
Just do it
“Just do it”是耐克的广告语,我非常喜欢,我的理解是“做你所想,坚持到底”,如果用来形容对待理想的态度,它比单一的“坚持”更适合,所以就有了你们看到的一堆中文字符中的英文短句。
对于写作,你需要的除了坚持,别忘了,还有一个在此之前的开始,就像一首音乐,如果你迟迟不按下开始键,怎么会有接下类的循环播放呢(别笑我的例子,我特别喜欢循环播放,看我写的《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单曲循环》系列就知道啦)?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照我的想法,对于梦想的事情,就算是不怎么美好的开头,也比迟迟不开头好呀。如前面所提到的,我的《简年1》开始得晚,写得仓促,但并没有妨碍我接下来一路直奔终点(想想就要到手的精美笔记本,还忍不住偷着乐呢)。
如果亲爱的你,也有写作梦想,尽早开始吧,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三两句话组成的段,也许是平常所听所见所思所想构成的小篇章,不管怎样,动起来吧,考验你执行力的时候到了!
对于坚持,也不用想得太死板与太艰难,“尽力”而“为”,写作专题有很多文章讨论有没有必要日更,你也可以去参考一下,但别人写的终究不一定符合你的现实情况与想法,你可以先有量再求质,你也可以慢雕细琢求精品(但不要真的“十年磨一剑”哦,粉丝们会等得好着急的),一切看你是怎么想的,对自己要求有几何,对写作水平的期许又是怎样。
成长
“成长”是我关于写作的最后一个关键词,而这也是我对于自己工作与生活的追求——一定要有成长。
成长是什么?不是说我今年又大一岁了这种生理性的,也不是简单地说我这个月多挣了1000块钱这种纯经济性的。于我个人来说,成长是一种自我认知与体察,是我觉得自己学习到了新的东西、get到了新的技能,工作上有了新的突破,甚至是学会了如何去爱,如何感受父母亲人的爱。
对于写作上的成长也是如此,它不仅局限于写作水平的提高,还有思维方式的进步,看待世界视角的多样化等。
曾经的我,过于追求工具性的东西,为了写硕士毕业论文,在中国知网查找阅读“如何做好文献回顾与综述”的论文就有50篇以上(后来发现根本没什么实质性的作用,反而使自己更加焦虑了);参加工作后,为了写年终总结,又去度娘那下载了一堆模板(大多与单位的实际情况不相符,浪费时间)。
幸运的是,在参加写作培训班的某一天,我突然发现,原来自己那样追求迷恋方法性工具性的东西,是为了掩盖我对于真正要做的事情的懒惰,原本用来缓解焦虑的工具却因为未真正投入应用而使焦虑愈演愈烈。
所以,在写作训练中,我对于工具性的“干货”进行了选择性地阅读,有时看关键词,有时看论点,有时则是看作者的其他文章是否与他的“干货”相映照相匹配,我更重视的是对于一些有口皆碑作者文章结构的分析(与“拆书”对应的“拆文”),然后在自己的写作中融入类似元素(比如逻辑上的层层推进,比如讲故事的手法,比如对于案例的加工与总结),“干中学”与“学中干”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
当然,持续的高质量输出不能一直依靠吃老本,坐吃山空,为了写作,我也会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输入,读书是选择之一,还有就是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再从细节中打开“脑洞”,找到写作的思路,由点到线再到面,你会发现如此一气呵成也不是那么困难。
最后,写作是一场个人的自我修行,在此过程中,你不断观察世界、反思自己,思维碰撞之中往往可以激发出新的火花与灵感,成长自己,也可惠及他人。关于写作,你还在等些什么呢?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