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荫麟,生于1905年,逝于1942年,有些短寿。在他有限的生命历程中,致力于两宋史的研究,计划写出一本两宋史纲,但是未能写完便英年早逝。
我读到的这本书,是作者计划写作内容的一部分。
历史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我作为外行,基本上属于看天书的过程。不过书里的汉字,大体还是都认得,也能看出一些热闹来。
最有感触的是作者的认真。对史料的甄选尤为严格,我想,这应该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治史精神的吧。
关于宋代历史,我的知识还局限在中学历史书所提到的内容,并且也已经遗忘了一大半。所以这本《两宋史纲》虽然因为太专业让我读起来特别费劲,但是从开阔眼界的角度上,对我是有很大益处的。
由于对书里的一个词(和籴)不太明白,专门查了百度,然后又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名字赵眘,因此继续查了一下南宋第二个皇帝赵眘的简要介绍,不禁有些佩服起他们来。
赵构没了自己的儿子,抱养了一个,而抱养的这个儿子,成为了南宋史上最优秀的一个皇帝。
别的且不论,在赵构把皇位禅让给赵眘以后,赵眘充分发挥儒家孝道精神,能够时时去探望,让赵构的晚年非常顺心如意,这就让我非常敬佩。(赵构在禅让后活了26年,这么长的时间里能够一直做到恭谨孝顺,真的不容易。)
当然,赵构更让我敬佩。要知道,赵眘是赵匡胤那条线上的,是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构作为赵匡义的后人,能够把皇位传回给赵匡胤那条线,这就非常了不起。
在教育儿子这件事上,赵构也是远远强过了赵眘。赵眘把皇位禅让给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可是这个亲儿子却非常不孝顺,在赵眘快要病死的时候,在大臣们拉着衣服劝谏的情况下,都不肯去礼节性探望下,实在不孝到了极致。
赵眘对赵构的孝顺,证明了赵构在教育儿子方面的成功(当然赵眘在许多方面做的都很好),而赵眘这个上梁如此之正,却没能带出来一根正的下梁,可见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句话,反过来并不成立。
不过赵眘的儿子也因为不孝顺,得到了惩罚。据说很快就因为他的不孝顺,被逼失去了皇位,也算天道昭彰,报应不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