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几年成了印度电影的脑残粉,达到逢上映必看的程度。出于对印度电影工作者和影片内容品质的信任,我购票之前从不百度网上的评价和豆瓣评分,也不提前打探剧情,如此“草率”却从未失望过,至今看过的每部影片都让人惊喜。相反,我对国产电影倒是万分警惕,事先不仅搜索剧情内容和观众评论,还要比较一下院线评分后方才小心翼翼地购票,担心遇片不淑,白白浪费金钱和时间。谨慎如我,仍避免不了遭受一些奇怪影片的“惊吓”。最近上映了印度电影《嗝嗝老师》,我虽然觉得片名有些怪异,但还是坚守见片就看的原则。果然没有任何悬念,这部电影对得起我的信任,是赏心悦目、有票房潜力的佳作。
电影虽然属于传统励志片类型,但是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牵强的人设,没有靓丽的主角,也没有高大上的生活场景展示,演员平凡朴素的表演象一股沁人的清泉缓缓淌进观众的心理。看电影之前,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妥瑞式综合症,很难体会它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更没法想象得这种病的人还能胜任教师岗位的工作。身患妥瑞式综合症的奈娜在受尽了周围人的歧视和误解后,不仅完成了研究生的学业,还历经磨难走上了梦寐以求的讲台,尽管她接手的不过是全校最穷最不好管理的“差等生”。在校领导不乏功利的算计下,一位生理有缺陷的老师同一群心理有缺陷的学生,结成了命运共同体,不仅老师改变了学生,学生也成就了老师,双方最后都打了漂亮的翻身仗。当然具体过程是相当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不落俗套,引人入胜,我就不详细描述了,有剧透的嫌疑。
我最欣赏影片里奈娜说过的一句话,“没有最差的学生,只有最差的老师”。为什么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部电影会给你最好的回答。奈娜作为老师,她非常明白自己当下的职责不止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应付日常考试的必要知识,更要让学生重燃对生命和生活的热情,在失败和沮丧时能满怀希望地仰望星空。有道是搞破坏容易,搞建设困难。面对这群贫民窟出来的问题学生,校领导是从“破坏”的角度出发,不断打击他们脆弱的自尊心,把他们和条件好的同学在物理空间和精神层面都隔离开,不允许他们和其他同学有正常交往,任其“自生自灭”。奈娜老师则是从“建设”的角度出发,除了帮学生承担过失和顶住校领导施加的压力外,还通过行为观察和家访来发掘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在她眼里,教育不是优胜劣汰的工具,学生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该享有平等的教育资源。她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教育的力量,在任何困难面前,都选择不抛弃,不放弃,她的坚持让我想起了《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好在她的努力和付出没有白费,那些穷学生们在她的个人魅力感召下,不再抱怨和自暴自弃,开始按照她独特教学方法的指引,拼命追赶学习进度,在较短时间内居然考出自己都无法相信的成绩,终于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我之所以那么钟爱印度电影,就是影片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和我们有太多相似之处,不管是贫富悬殊、官僚主义,还是教育分层,都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反观那些表面热闹、内容肤浅、远离正常生活的国产电影,就算使出再多商业手段也激不起观众心中半点波澜。依靠口碑传播的电影从来不缺观众,用钱投票确实容易筛选出好的东西,印度电影在中国的票房热度就足以证明其实力。如果选举领导也象选择电影一样用钱投票的话,民众也许会更加小心谨慎地行使选举权吧。
看完电影,我最难忘的是奈娜带领学生们扔纸飞机和向着天空手指北极星的画面,那么和谐自然,一点儿也没觉得牵强和做作。有时生活中确实需要这样的仪式感,既能创造出生活的乐趣,又能唤起对内心意愿的尊重。这部电影带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无论处在什么样的人生低谷,都要有仰望星空的勇气。
我记得好莱坞有一部经典的心理学题材电影《心灵捕手》,讲的是心理辅导专家帮助叛逆天才找回自我的故事,它和《嗝嗝老师》一样是启迪思考又温暖心灵的优秀影片。好的老师其实就是帮助学生成长的心灵捕手,好的电影也是帮助观众提升认知的心灵捕手,既能让人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人文关怀,又能体会到重剑无锋般的精神力量。
好老师和好电影都可遇而不可求,值得大家珍惜和点赞。
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