绒花树下的村民依然就那么过着。
夏种谷子秋日收,秋种麦子来年收,村民们世代耕种、收获着一年两熟的庄稼地。
丘岭地带,经济落后,很多时候还是靠天吃饭,主动灌溉土地的设施缺乏得很。所以这一方水土只盛产谷子,而玉米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所以播种者甚少,收成也寥寥。
这里庄稼地唯一的经济收入,就是冬天里种些红薯、红萝卜、白菜、白萝卜、冬瓜等,到腊月里去卖,正好也能赶上过个好年。
物以稀为贵实在是个真理。鲜有人播种玉米的乡村,对玉米的渴求犹如内地人渴望每天吃到海鱼。
现在已经到七十年代中期了,正是改革开放前的酝酿期,一些嗅觉灵敏的人,有超越时代气息的人,往往能够领先时代一步,他们开始瞅准机会,抓住机遇,做起了小买卖。
住在邻村的小猴儿就是个机灵鬼,别看个子小,猴精猴精的。小猴利用自己的超前意识,在十里八村率先做起了交换粮食的小买卖儿。
小猴儿先把自己家吃不完的谷子、麦子、红薯拉到盛产玉米,不产谷子的地方交换,低价换高价,赚取中间的差价,这主意真是猴精!
说死啦,人是不知足的动物。小日子刚刚起了个好头儿,小猴儿又犯愁了。
三十出头的小猴儿,至今没有娶上媳妇儿,家里穷得四壁照影,个头儿等级只能评个三级,算半个残废。
在这贫困偏远的乡村,村民们有个约定俗成的认识:嫁女要是嫁在近处,那就是图人长得帅,最起码也要长得高。要是嫁到城边水浇地地盘儿,那就得图家庭条件好。
偏偏这小猴儿两样齐缺,就只能配个歪瓜裂枣啦。
绒花从医院回来的时候,沉默了一阵子。但是由于缺少三哥的经济支撑和心灵打理,后来就又犯病了。
时光如梭催人老。被岁月和儿女折磨的绒花父母也日益苍老衰竭了。
好像是顺理成章的,绒花儿嫁给了邻村小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