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两个关键词,就离不开“山下英子”。
她的《断舍离》早在2009年就出版了,但好像国内是近几年才慢慢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
我初次接触这个概念应该是在两三年前,那时我刚踏入日剧的领域,然后看到了《我的家里空无一物》。
主人公麻衣(夏帆 饰)的房子看起来令我极度舒适。而且,“因为空无一物而显得特别自由,没有束
缚。”但麻衣酱的作风算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不过我也相信现实中有这样的人存在。
比起感叹麻衣的“变态”与极端,我更希望观众能够从这部影视作品中理性地看待断舍离,看待极简主义。并不是一味地扔扔扔才是断舍离,极简主义者也不是不可以拥有超过一百件的物品。
有适合自己的取舍,才是断舍离的真正奥义。
“断=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多余的废物,离=脱离对物品的执着。”山下英子这样解释断舍离。
把无用的东西放弃,你就会多一点空间;把多余的物品处理,你就会少一份负担。
其实我们应该承认,各种各样的电商活动,五花八门的打折方式,再加上现代人的生活压力,舆论的爆炸式涌入,无形之中我们都在被物欲影响着。
而断舍离就是希望人们,能够不对物品有那么强烈的、无法控制的欲望。
有川真由美写的《极简生活》里有这样一个说法,“想要的东西越多,心就越不容易得到满足。即便你最后如愿得到了那些东西,心情也会倍感压抑。本该为你带来快乐的东西,反而成了压力的源头,在你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霾。”
但这终究是她的想法。可你的感受是什么,满足了你目前物质层面上的需求时,会成为你压力的源头,心灵的阴霾吗?
乔舒亚·贝克尔在《极简:》中分析了我们“不满足的根源”:当我们缺失某种物品时,这种表面上的匮乏感会令我们不快。我们会认为,通过获得这种东西,就能化解这种不满足的情绪。
然而,拥有物质永远不会满足我们心灵的全部欲望(这就是在购买了某种物品之后,我们会再次产生不满足感的原因)。
“只有当我们刻意粉碎这种积累更多物品的循环,才能识别生活中令我们不满足的真正根源。”
这是在建议我们,从物质层面跳脱出来,去寻找精神层面上我们不满足的地方。
有幸能够跳脱出物欲的层面的人,会发现其实精神上也有需要断舍离的地方。
号称是全日本最会生活的男子——松浦弥太郎有言,“认真地看待每段关系,就不需要过多的朋友和物品。”
我们不停地想要拥有,也恰恰证明了我们的不会珍惜。一个人的金钱、精力,在某个阶段,一共只有那么多。倘若平均在众多的物品和人上,自然每一部分得到的都会少。好友列表里成千上百的人,究竟谁是好友呢。
但大多数我们也不会就因为这样的思考,去把列表里无关紧要的好友们都删除。有人是以防万一,有人是怕被发现尴尬,有人纯粹是因为懒。没事,心里有杆秤就行。
有时候觉得断舍离其实是一种很自我的生活方式。不关注过去,不关注未来,不关注他人,只关注当下和自己。
很多极简主义者的家东西很少,因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生活所需,不会为了待客囤杯子,囤拖鞋······没有什么是“客人来了可以用”的物件。
“我们每个人都在有限空间、物件与人脉关系中生活,在什么样的空间消耗,用什么风格的东西,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这些构成了真实的自己。”
很多极简主义的践行者都在分享他们极简后的生活清爽、有条理、轻松、规律,让我也有了尝试的冲动。于是我最近践行了一部分的断舍离。
在这个圈子里有一个活动(应该可以这么说吧),叫“30天精简挑战”,第一天扔1件物品,第二天扔2件,第三天3件,第四天4件······以此类推到第30天。这样你一共可以清理掉465件物品。
我只尝试了10天和20天的。扔掉的大部分是小学,也就是十几年前的,7年前搬了一次家之后依然存在的物品。(似乎以前是打算好好珍惜?)
里面有我很多的童年回忆,攒的贴纸,编的绳。可如果不是这个挑战,我好像也不会回忆。现在看来,扔掉的那些物件确实也没有对我的生活造成影响。
“你的圈子越广,就越容易生活在别人的生活中;你需要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迷失在物品之中。”
有时候我觉得,我的脑子是有固定的容量的,当我成长,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自然是会有逐渐遗忘的部分。
当我看着空落落的抽屉,心里真的有点爽。有人说扔东西是会上瘾的,还是有点道理吧。
在家并非独居,而家人整理环境的方式,就是典型的只进不出,整理对他们而言,就是换另一个地方继续放着。
拥有的物品从来不会想着是不是适合自己。我想这和家里从小到大的经济环境有关,反观自己,我现在养成的很多消费习惯也是家庭环境带给我的。
东西只要没有烂透,永远都是“不要扔,还可以用”。不会想自己究竟喜不喜欢。“说不定哪天就用上了”是阻拦丢弃物品的最常用借口。他们总是担忧未来,而不会想这个物品的利用率有多高。
扔=浪费。这一点其实也有伟大的地方,抛弃了自己的喜好,就算有想买的东西,也会把“性价比”追求到极致。省下了一些,但因此抛弃了很多以自我为中心的感受。
可以想象,我这一路清理得并不顺利。最大的阻碍就是家里的老一辈,最难被断舍离掉的是我不再穿的衣物。
有的衣服确实已经不会再穿,要么已经褪色,要么过时很多年。但他们总说,衣服好好的,扔了可惜了,浪费。可以留着送人?可以留着当睡衣?
送给谁呢?睡衣其实也不需要那么多。哎。
只能从自己的屋子清理起了,公共场合一律暂时不管,有时也许需要一些“秘密行动”,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干净宽敞所带来的舒适感。
整理的时候,发现我在上学时期有收集文具的癖好,好看的文具舍不得用,导致现在有很多小记事本,没有写完的学科笔记本,用了剩一半的荧光笔、彩色铅笔、圆珠笔、中性笔,甚至还有四瓶墨水。
这就和我去年9月买了iPad打算逐步进行“无纸化”工作的想法相违背了。
迎合着“扔=浪费”,最近就在很努力地写字,列计划,消耗本子消耗笔。对了,还在很努力地看书,自己给自己来了个“旧书清理计划”。
希望能早日清理完。
最后想分享一句话:
节制和劳动是人类的两个真正的医生:劳动促进人的食欲,而节制可以防止贪食过度。 —— 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