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穿透叶的间隙,斑驳地洒在悠长的胡同里,漫步于这片静谧,享受悠然闲适的时光,让人恍若回到了过去,忘记了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
中午时分的胡同是热闹的、烟火气的,除了坐在四合院门口晒太阳的老人们,相互问候的邻里,还有各种车辆穿梭其中。
这就是我最常逛的地方——东四胡同,这里胡同众多,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风静巷。
因为喜欢这些特色胡同,所以百看不厌。更是因了国风静巷这个美丽的名字,我写过一首小诗:
国风静巷里,慢慢且又长。
轻风徐徐过,发间缕缕香。
千般思绪起,不及掩旧伤。
人生难预料,却道是无常。
很少有一个地方,被我反复的看着,长久的喜欢着。当我们走在熟悉的地方,总会忽略它的风景,以为满眼再无新意。
但你看,这胡同中灰砖砌成的围墙、精美的雕花装饰、房顶上随风摆动的小草,都像在诉说着曾经的沧海桑田。只要用心,每次都能听到不同的内容。
偶尔,从相反的方向进到胡同中,熟悉的风景也会莫名变的陌生起来,仿佛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所以,很多事物往往并不像我们自以为的那样了解,换个角度看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当我听完杨晨老师演播的小说《状元媒》,再次走进这些胡同中,更有一种与历史重合的错觉,仿佛院门一开,故事中的人物就会鲜活的出现在我面前。
每条胡同的名称都有由来,都有故事,那些传奇般的经历,或有趣,或沉重,都是老北京人生活的印记。
胡同里残破的建筑大多已经翻修,翻新固有翻新的好,可那些鲜艳的色彩总让人感觉缺少了曾经的沧桑,似被抹去了一些故事。
还好也有被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我喜欢这“旧”,希望可以长久的保护起来。
胡同里的四季不断交替,我走了一年又一年,感叹时光的流逝。它诉说着过去,也绽放着现在。
很喜欢一些院门口和窗台上花花草草的布置,给胡同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过上与花草为伴的悠然日子。
在繁华大都市的背后,愿寻一处如胡同般幽静的地方,就那样安然坐着,吹吹微风,晒晒太阳,看看头顶的白云和群鸽。
若能如此,心自欢喜。
或许每个走在胡同中的人,感受都不尽相同,那些急急切切的快递车,只是不停的穿梭,一定无暇顾及其他。
我想,一处风景给人的感受,应该是不尽相同的吧。毕竟有人喜欢繁华,有人喜欢静谧,有人喜欢灯火霓虹,有人喜欢小桥流水。
东四北大街的胡同,是我这些年的最爱。但这爱,是寂静的、是欢喜的、是拙于表达的。真正的感情,不正是发自心底无言而温柔的抚摸吗?
东四南大街的步行街和胡同也是值得一逛的。
往日里极少来这边逛,有一日听说不远处有个中国书店,便想去看看。虽然南北大街有些区别,但相同的是这地道的京味儿。
这条街的礼士胡同里有一个秋果酒店。那天虽然有些暴晒,但阳光很好,尤其当我刚拐进胡同,就喜欢上这生机盎然的绿了。一切显得热情而美好,很多冰冷的东西也随之融化。
酒店坐落在这胡同里,充斥着浓浓的人间烟火味儿,多么适合小憩、静静感受美好的时光。
秋果酒店的不远处就是宰相刘罗锅刘墉故居,如今这里已经变成居民的大杂院,是不方便参观的。
现在想来,虽然逛了那么多年的胡同,却没有真正用心去了解过,那些所谓的百看不厌,最终还是沦为了走马观花,有点可惜。
很快就到了中国书店,里面别有洞天。先来看一段中国书店的介绍:
中国书店成立于1952年,是第一家国有古旧书店,郭沫诺同志为中国书店题写了店招。1958年,中国书店合并了北京市全部111家私营古旧书店,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国有古旧书店。数十年来,中国书店以收售古今中外书刊、碑帖、字画的方式,发掘、抢救、保护和传播人类文化遗产,中国书店古籍修复技艺还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这个书店的规模真不小,在这里你是看不到畅销书的。
这里多是旧书,古典文学,还有几十年前的杂志,在这书海里,很容易让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匮乏,而里面的打折旧书,像是进到了二手书交易市场。
摸着那些书,想着曾经的主人是谁,想着他们是如何舍得卖掉它们的。在我的家里,还存有几十年前的旧书和旧杂志,它们收在书柜的最顶端,虽不值钱,也没人去看,但却始终没有被当废品一样处置掉。
虽然我没有买书,但这里无疑是个宝藏!谁说来书店就一定要买书呢?闲来逛逛,也是一种享受,它能让你慢慢沉淀下来,安静下来。
从书店出来后,过了一会才回过神来,仿佛跟过去进行了一次对话,虽然只是想象,但感受却很清晰。
我想,若是夜晚走在这里,或许更能感受到远离喧闹后,安宁悠远的心境吧。
不管是步行街,还是每一条胡同,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故事,都很老北京。
如果你喜欢北京的胡同,就来亲自看一看,住一住,用心体会吧,相信会带给你很多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