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寓言故事,说是一只猴子在山上,看见农民在掰玉米,就效仿农民去掰玉米。看见农民在田地里摘西瓜,就把玉米扔了去摘西瓜。一会儿又看见别人在捡芝麻,就扔了西瓜去捡芝麻。最后它看见一只小白兔蹦蹦跳跳地跑了,就扔了芝麻去追小白兔,结果到晚上,小猴子什么也没有落下,空着手回家了。
这是小学的课文,我一直在脑海中有个猴子追赶兔子的画面,或者,就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副画面。至今想来,让人回味。
首先,这些年,自己读过的书很多,但是每每一旦读完就放置脑后,虽然有些些东西在脑海中留有印象,却没有写出自己的作品,说明我和猴子有一个相通之处-------我们都有好高骛远的目标,走过觉得以后得到的才是最好的,而且明天一定会比今天好。我们始终认为,看的多了,就会有很多的想法,会有不可思议的思想,其实,没有内化成自己的知识,就是读万卷书也是徒劳。
其次,走的太快。如果猴子慢些走,不要只想着得到眼前更好的利益,而是把实实在在拿在手里的东西变成自己的,那么它一定会最终收获属于它的果实。所谓林有双鸟,不如一鸟在手。即便是畅想了许许多多美好的东西,但拿到手里的,其实只是一点点东西。我和猴子的相通之处在于,都将不切实际的幻想当做自己已经到手的,而实际上自己最终什么也没有。这些年,我走的太快,突然发现我还没有好好青春生命就已经步入而立之年,该看的电视剧,该结交的朋友,该玩的时刻都没有尽情的做,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接下来是和猴子的第三个相通之处----------不会反思。荀子在《劝学》中说“吾日叁省乎”。每天都多次的反思自己,最终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而我们呢?就像猴子一样,扔了玉米就去捡芝麻,看到兔子就去追,没有反思自己的能力,就让自己变得如同重复的机器一般。反思是一个人总结前行的最好法宝。在夜间夜深人静躺在床上的时候,在每个清晨清醒的时候,在日上杆头午休的时候,都是反思的最佳时节。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去寻找第二个正确答案,多去领悟生命的本质和人生的价值,就会使得生命得到升华。
最终,由是得出结论,套用朱光潜先生的那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是的,这些年走的实在太快,仿佛都来不及看同桌的脸,如今都已天各一方:还没来得及读完一本哲学书籍,却不在读书。还没有好好伺候双亲,却都又老去。那么到头来是自己得到了是吗?回答也是没有,名誉,金钱,地位,权利还是什么?好像都没有,与其是这样的结局,不如一开始走慢些,留些美好的回忆给自己,到比快跑来的更加实惠些。
是的,慢慢走,欣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