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讲道:“企业家好比一个将军,每一个产品,每一块业务,就像是一支军队。在战场上,我们的目标是全面胜利,而每一支部队有不同的战斗任务,有投入战场的先后次序。克劳塞维茨说:‘所有的会战都是为了最后的决战。粟裕说:‘第一次战斗要为第二次战斗创造条件。’所以,要把每一次会战的次序安排好。’”
这里让我感受到《孙子兵法》中「先胜后战」的思想,推出一款产品到市场时,其实这个产品所承担的战略任务、以及整盘棋怎么下已经规划好了。有这样规划的企业是「先胜后战」的企业,反之是『战中求胜』的企业。
也就是,没有整体性地规划产品,只是在市场上发现了一款爆品,找代工并把它卖爆了,赚到钱了,开始组团队做公司,为了业务规模的扩张,需要开发下一个产品。其实这个时候的产品开发有碰运气的嫌疑,极有可能销量一般,这是「战中求胜」带来的弊端,没规划好就开始了。(战中求胜是冲上去先打了再说,那胜利的机会就很渺茫了。)
其次,我在这里体会到,做企业、做品牌推出产品时,先规划好整体的业务组合和产品结构再开始一个接一个地上新。其实开发新品是一种投资,是在为后续要推出的产品占领市场,也是通过产品在建立品牌。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产品都有其战略角色和任务。
华杉老师讲道:“我们说业务组合和产品结构,构成了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我们设计出业务组合和产品结构,就是规划出了解决方案。但是,当我们规划出解决方案的时候,我们并不拥有所有这些产品和业务,还需要研发和并购,这是有一个过程。”
还是回到前面学到的“经营活动定位支持业务战略定位,业务战略定位实现经营使命定位,经营使命定位是最终目的,始终服务于社会的目的,这是本质。”
我在这里也体会到了华杉老师所说的「无我」的概念,始终都在围绕『社会的目的』进行战略规划,而非自己的内在目的。其次,有具体的业务组合、产品结构作为解决方案解决社会问题。可能这些方案中,有些条件目前还不具备,需要一个发展过程。接着,具体的经营活动也是在推动业务组合和产品结构的推进和执行,保证解决方案的顺利实现。
这里的『过程』非常打动我。经营企业和经营人生是一个道理,很多事情都是急不得的,时间到了、积累到了自然也就能做,时间不到再着急依然不能做,因为条件不具备。也就是说,我知道这些事情都是我未来需要做的,但是我不可能在当下一口吃天,推进所有的事,而是要一件事接一件事去做,甚至一件小事接一件小事去做。其实在健身中的体会是最明显的,一个动作,眼睛看会了,但身体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我的这部分肌肉没有力量,看会和做到中间的差距需要一定时间的训练补上。但是这在商业社会,包括在人生中的体感不强,因为有「钱」这个外挂/加速器存在。
比如,我的胳膊没有力气,但我想做引体向上,我爸妈有钱,我就让他们高价找来一个强壮的大高个,推举着我去拉引体向上,这个时候我的体验是:哇引体向上好轻松、好简单,我好厉害(这是一种错觉,但是我们就活在这种错觉里,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但是,一旦这个大高个走了,我必须得从单杠上下来。如果凭自己的力量做引体向上,可能需要先通过练俯卧撑的方式,增强胳膊的力量。接着,要吊杠一段时间。接着,练上拉。至少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慢慢地开始能够拉上去。
企业经营也是同样的道理,老板有钱、投资人有钱,老板有能力,一人的产出能养活全公司,可以先烧着钱留存在社会中,但是组织的能力很弱,公司其他成员的能力很弱。这个时候,重要的是,留时间给他们成长,而非以销售为导向进行市场份额的扩张。后者并没有什么错,这是选择问题。
华杉老师讲道:“这就相当于我要建设一座城市,得先有一个战略,这个城市发展什么产业,吸引哪些人口,然后根据我的战略,做好城市规划。这个规划,就是城市的‘产品结构规划’。规划完成之后,要有开发策略,从哪里启动,这是启动策略。然后有近期发展规划,中期发展规划、远期发展规划,这是一个投资建设的次序。次序不同,则投资策略不同,需要的资源不同,承担的风险也不同。所以我们也说:产品结构就是企业战略路线图。”
我在这里意识到,原来我们时时刻刻都活在他人的“规划”里。
在建城市的时候,首先做一个战略,确定城市的定位,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吸引哪些人口。然后根据战略做城市规划,接着是开发策略、启动策略……
每个城市有自己的风格,要选择跟自己的定位匹配的城市,这也是关于人生顶层设计的思考。
从企业层面,经营使命决定业务战略,业务战略决定经营活动。从人生层面,志向决定战略,战略决定每天的个人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