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台就是阵地》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也是对“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这一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升。在教学中,我紧扣“问题牵引”这一核心策略,围绕两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从环境到行为再到思想层层深入。
1、核心问题一:白求恩大夫工作的环境是怎样的?这一问题聚焦于战斗场景的描写,旨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环境的恶劣,为进一步理解人物行为奠定基础。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到关键句子,如“几发炮弹落在小屋前的空地上”“弹片纷飞,小屋被硝烟笼罩”等。学生通过这些描写感受到战斗的激烈和环境的危险。学生明确了“手术台”所在的环境不是普通的手术室,而是战争中的前线阵地。这一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也为后续讨论提供了必要背景。
2、核心问题二:在这样的环境里,他是怎样工作的?通过问题的递进,引导学生关注白求恩的具体行为,体会他的坚韧与无畏。 我设计了“炮弹四处爆炸时,白求恩在做什么?”“当被劝离时,他是如何回应的?”等问题,引导学生提取文本信息,如“冷静地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69个小时”等。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感受到白求恩的专业精神和毅力,并初步理解了“手术台是阵地”这一比喻的含义。
教学中的不足与改进:
1.对“他为什么不撤离”的探讨深度有待提升
部分学生的回答较为简单,仅停留在“他觉得自己是医生,所以不能撤离”。可以结合背景资料讲解白求恩在中国的经历,更深一层地体会他坚持不撤离的内心动力。
2.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不足
学生更多是被动回答问题,自主提问的能力仍需加强,尤其是在探究性和发散性思维上的表现较弱。示范如何提问,鼓励学生从“原因”“假设”“后果”等角度发问,并通过小组讨论评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提升他们的提问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