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次上完《西游记》的课程之后,发现这个课只能这样了,没有办法再进行改动了,仿佛这就是一个巅峰状态,无法超越了。但是这次因为要参加一个说课活动,竟然发现原来教学设计中的很多的问题。
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主问题意识完全不存在。因为第一次说课范老师说让我用模拟课堂的形式来呈现,因此,说课稿就完全是上课的课堂语言,这也导致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没有特别清楚的梳理自己的思路。讲完回来之后我也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就是,问题牵的太死,导致整个教学中没有太多的火花,正好又看到《让学生学会阅读》中说,阅读课要拒绝碎问碎答,要提解答域宽的问题。反思我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所有的答案都是提前预设好的,几乎没有任何的旁逸斜出。我还曾经在自己的课到底如何把握收和放之间的关系上纠结过很久。
终于这个问题在准备这次说课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最重要的就是主问题意识。这是余映潮老师倡导的观点,这也是解决课堂碎问碎答的重要的解决方式。于是所有的环节全都重新设计了主问题,用问题的形式指引学生,收放自如。
当然还存在一个重要的缺陷就是,在这两次说课我都有中虎头蛇尾的感觉,就是教学过程说完之后,内容就直接中断了,好像意犹未尽,好像没有完全表达清楚我的思想。说课最后的环节应该是有一个教学思路的概括总结,本节课亮点的说明。比如昆明的雨这节课,最大的亮点一是根据文本特质,整节课定义为诵读型文本。另外一个是这节课是由一条主线的,就是情感——思念,从思念什么,哪里体现出来,到把这种思念写成一首小诗,就如课文一样,型散而神不散。对于西游记的最后我也可以加上一个总结性的语言——就是借由三打白骨精这一个小孔,窥见整本书的结构,切入点小,但是可挖掘的东西多,就如同陶渊明发现桃花源的过程,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感觉,别有洞天。
试课件的过程中,看到年轻老师做的课件,有一种深刻的感觉就是课件做的真好的,我开始反思,到底如何说课,说教学过程中要说那些内容。应该是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要有三个部分:这个环节设置的原因、主问题、达到的效果。而且我发现好像很多人的课件做的非常的精美,而我的课件则是很粗糙,这也是我接下来要多学习的地方,真正的搞清楚,说课到底要从哪些方面说。
通过这次说课我想到了王君老师说的年轻教师自我审课的问题。她认为年轻教师自我审课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方面:
1、有内容: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要自我开发课程资源,一篇文章中到底教什么是需要教师自己去斟酌的,要让教学真的让学生学院所获。
2、内容准:课文本身的内容和拓展的内容有没有存在喧宾夺主的现象、内容在一节课内呈现会不会出现学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3、内容新:“打通教法和活法”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探索生命幸福之道” 也可以学习王君老师的关于文本特质类型分类的方式进行
教学程序方面:
1、教学环节是否眉清目秀,环节一定是清清楚楚的,而不是一片混乱的
2、教学环节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并列还是递进还是逐步融合,王君老师的观点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就跟上次我第一遍讲课的时候我就没有让听课的老师和学生清楚的明白我这节课有几个环节,我每一步到底是要做什么。
这是王君老师的观点。这几次讲课我也开始反思我的课堂,很多时候好像要课上完了才能够知道问题在哪里,而且有时候是自己模模糊糊的感觉到,但是并没有真切的说出来的感受。为什么不能再备课阶段就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呢?而不是一遍遍的反复磨课才可以看到这些问题。我想我也应该想想,针对我自己的特点自我审课要从哪些方面入手了。
很多时候看不清自己,是因为当局者迷,是“只缘身在此山中”,静下心来梳理思路还是会有很多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