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五一放假前,4.26日,晚上饭后,大概七点左右,我刚坐在沙发上,端端蹭歪着,扭捏着过来,倚靠着沙发,低着头还一边用眼瞟着我说 :“妈妈,我今天哭了。”
“哦,是在学校吗?”我警觉起来。
尽量压抑着心中的躁动,平静地说:“发生了什么事?能给妈妈分享一下吗?”沉默,没有回应。
“一个大哥哥。”
“大哥哥批评你了?”
“嗯”
“为啥批评你呀?”
“女生进了男厕所。”
“是你让女生进男厕所的?”
“嗯。”
“大哥哥批评你,不能让女生进男厕所?”
“嗯”
“然后你就哭了?”
“大哥哥批评的对呀,是不应该让女生进男厕所。”
沉默……
对话的语气都是很平静的,但仍能感受到端端情绪的起伏。看那表情,应该是感觉到自己做错了,认识到自己做的不对,但当面对自己的那个不够好时,由此生发出来的那个耻感,确实是不舒服,甚至是有点痛的。
于是赶紧输点能量,说:“人人都会犯错,妈妈小时候也犯过很多错误,认识到自己错了,改了,以后不做了, 就好了。”
“哦,妈妈小时候,你也犯错呀!”
“嗯,犯过很多错误呢。但妈妈都改了,改了就好了。”
“你知道吗?一个人改正自己做的不对的地方,得需要很大的勇气呢?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会有敢于改错呢!”
“你听的故事里,不是也有知错就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知错不改,那才是大错特错呢。”
“妈妈知道端端是个很勇敢的人。”
此时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那是不是傻啊?”
“你说那个女生?”
“是有点傻,别人让干啥干啥。遇到事情没有自己思考对不对,能不能去做,没有自己的判断。”
看到表情,心里释然了很多。
此时我的心里也踏实了很多,证明孩子在我面前是有安全感的 ,敢于把事情尤其是不好的事情告诉我,我才有机会给予引导和引领。
这一切的发生都在于你们的亲自关系如何。
另外我还想说的是,当一个人面对自己错误,所采取态度取决于耻感水平。
一个从小在宽容、理解、欣赏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耻感会保持在一个适宜的水平,这个水平会让人在面对自己的不够好时,会产生耻感,但不至于过于强烈。适当的耻感会使个体相对容易的调节自己的外在行为 ,也就是知错就改,对别人的建议持开放的态度。耻感如果过于强烈,则会使个体无法面对那个我不够好的痛,从而在外在行为上表现为固执 、倔强,顽固不化。
爱,真的是一切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