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荷
三、朝辩
琼台玉梁,丹陛重檐。
大殿上,令尹子兰正在慷慨陈词,陡闻有人出声喝斥,既愕且怒。
子兰缓缓转头,寒着脸扫过群臣,肃若秋霜——并非刻意找那个大胆僭妄之人,因为那人早已毫无悬念地站出来,在这寒光中上前一步,盯住子兰,独立不倚,凛冽难犯。
“允齐土地,约盟出兵?”那人重重哼了一声,“敢问令尹大人,我楚国此番东地之危因何而起,齐军又为何来犯?”
子兰不再看他,手拢袖中,面北站定,蔑笑道:“自然是昭常不忠,越人不信。军报在此,何必多问?”
“大谬!”那人襟袖推展,毅然驳道:“若非楚国背信于先,诸国伐楚于后,何来重丘襄城之败,王上质齐之险、割地之伤?齐国索要东地六郡,本由楚国允齐土地而起。如今,令尹大人又要允齐土地……哼,岂不闻溪壑可盈,欲壑难填?”
“咦?”子兰身后,有一人闻声轻訾:“三闾大夫,从前主张盟齐的,莫不是你?怎么,你主张盟齐可行,令尹大人主张盟齐,就有过错?”
这说话的,正是总与公子子兰沆瀣一气的上官大夫。而他替子兰攻诘的对象,自然是楚三闾大夫屈原了。五年前,正是他对屈原心生嫉恨,向先王进了谗言,使屈原被免了左徒之职,流放汉北。直至前年局危,才被召回。
屈原见是这人,怒气填胸,正色道:“昔日屈平所主盟齐,意在合纵反秦,以图楚之功业。今日令尹所谋,意在兵伐东地,实为陷楚于危境之举!昔时顺势,今则逆时,岂可相较!”
子兰明显生恼:“我如何逆时,如何陷楚于危境?”
屈原对他一哼,双臂环拢,向楚王揖道:“昭常乃楚之大将。臣请问大王,如今东地事发,若要联齐伐之,可有将帅人选?”
楚王一怔,头脑中迅速闪出几个名字,却哑口不言。
“大王并非无将。然而,西有强秦,北有三晋,唐蔑既败,景缺又折,正是虎狼环伺之时。此时出兵,纵然盟齐,焉知齐国不会背信弃义、落井下石?若撤西北守军而东进,秦必趁势劫掠;若不调西线之将,贸然与齐定约……”
他说着,毫不掩饰心中的鄙屑,看向子兰、上官大夫,睥视轻嗤:“只怕不但收不回东地,反被佞臣误国,由得齐军长驱直入,尽夺越地又复西进,再修城下之盟……”
“屈原!”上官大夫厉声道,“大王乃明君,岂容你恶言编排!”
子兰也微微侧身后视:“依三闾大夫之见,这昭常是剿不得,也无将可剿了?哼,东地既失,我楚国已然岌岌可危。若再不订约强国,震慑逆贼,楚国国威何在?你屈原莫非要我王对东地六郡寸地不取,任其割据?”
上官大夫也借机发难:“听闻昭常在朝之时,与三闾大夫常有往来。你该不会是营私结党,纵容包庇吧?”
“上官大夫!”忽有人出声,正是庄辛。
他整理衣襟,上前一步:“大夫此言差矣。屈大夫曾为左徒,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是他分内之职。那昭常亦是个能文能武之将,据我所知,何止屈大夫,就连老令尹昭阳,乃至子兰公子都曾与他往来。你以此指摘屈大夫,并无实据。还是就事论事为好。”
这番话使殿内剑拔弩张的气氛略有缓和。上官本欲再驳,怎奈子兰悄悄给他使了眼色,只得作罢。
子兰又道:“庄大夫言之有理。我等在此与王分忧,所论之事,正是如何处置昭常以及东地兵马。屈大夫既说不能盟齐,不能出兵,必有妙计可用?在下洗耳恭听。”
众人皆看向屈原。
屈原也正孑孑而立,微微仰头,向楚王看去。只是,金阶玉案铜屏雀翎之间,那冕旒后隐着的面孔不为所动,生疏得紧。
“我王!”屈原忽然撩起前襟,屈膝跪地,稽首正拜,朗朗言道——
“昭常为将多年,忠心耿耿。东地之变,必有隐情。恳请王上纳庄大夫之谏,先派能臣亲赴东地,查明真相,再行计议。臣平,愿以性命担保,昭常……”
“呵。”
此一轻呵声不大,然而殿内群臣都听了个一清二楚,恰因声音的源头高高在上,正是殿内回响最强的所在。
楚王没再说什么,似乎在等着屈原继续说下去。然而跪地行礼的三闾大夫却因了他这声轻笑,心中猛然一沉。
然而他毕竟还是说了下去:“昭常他,必无二心!”
“必无二心?你如何担保?”果然,上官大夫再次抓到了要紧的话头,“莫非你屈大夫的命,比那东地六郡土地对楚国更加重要?……”
屈原也不起身,再次看向楚王。
刚才毫无情绪的楚王,此刻却微微俯身盯着他,额角隐隐泛亮。
“敢问我王,”他的声音不弱反强,“昭常出兵驻守东地,可是慎子之谋?”
慎子乃是楚王在齐国稷下所拜之师。楚王归国时,他也曾随行来楚。
子兰与上官没想到他能有此一问,连庄辛都有些意外。诺大的殿内顿时鸦雀无声。
“并非慎子之谋。”楚王发话了,“众将皆知,是昭常亲自请命于寡人。谁知,他竟敢反楚。”
“事实恐非如此。”屈原道,“齐使初来索要东地时,上柱国子良曾言,不可不予,不予,则失信于天下。昭常则谏言我王,不可予地,愿守之。而景鲤又谏言,劝我王向秦索救……三人之言各有道理,我王难以决断,问于慎子……”
三闾大夫跪地拱手,言辞凿凿。下至侍从,上到楚王,殿内所有人都讶然噤声。
他说到这里,微微苦笑,继而语气转硬,重重向地一捶:“……只可恨,慎子其人,重势,轻贤!”
屈原站起来,一手向殿外指着:“他劝我王同时用这三人之计,一边让子良去齐国献地,一边又派昭常驻守东地,同时,又叫景鲤去向秦求救……三计并行,以势周旋。”屈原说到此处,频频摇头,“我王可知,这样谋算,或能暂时保住东地,却难免失却贤臣良民之心!”
此言一出,众皆哗然。
楚王用慎到之策保全东地的事,楚臣皆有耳闻,也曾私下议论。但是,东地毕竟没有被齐国吃掉,所以大家只道慎子老谋深算,并无异议。
可谁料,屈原不仅在大殿上说了出来,甚至言辞激烈,直指楚王本人。
“越地之民不愿归齐而愿降楚,所为者何?”屈原站在大殿中央,微微倾身,恳切地向上望去。
楚王的脸隐在阴影中,看不清有什么表情。
“楚、越之地,地广而丰,向无饥馑之患;风俗相通,一体连襟。齐地礼俗却与越相去甚远,民心不古,神鬼不祐。昭常麾下,多是越将。王上派其驻守越地,他们定然奋死相报。然而,王上却又令子良去齐国献地,出尔反尔,这……这叫前方将领何以适从?”
他说得激越,声音越发高亢:
“我王请想,若有人误解王诏,或流讹作梗,错以为王上果真要将东地予齐,于是临危据守,但求保全——”说着放慢话音,再度揖礼:“那,昭常……纵然再有能耐,他也难控驭啊王上——”
令尹子兰重重地哼了一声:“明明是越人无信,你却说王上失信!若不以此计拖延,向秦求援,恐怕东地早已失守,根本到不了今日!”
“什么越人、楚人,皆是楚国子民!秦国何国也?仇、国、也!”三闾大夫激动起来,“先王尚困于章台。我楚国不思报仇,反自相分裂;不思求实进取,反虚与委蛇于齐、秦之间,以诡道求自保……请问王上,纵然苟安一时,有何国威可言,又何以献于宗庙?……”
“够了!”楚王重喝一声,再次拂袖扫出,几乎将整个几案掀翻。除屈原外,众臣皆垂首退在一旁。
“屈平,寡人告诉你,先王是先王,寡人是寡人!你休再胡言乱语。”
“王上!”屈原再次跪地,眼中含泪,苦苦谏道,“昔人道,楚材晋用,楚不自惜!足见我楚国失贤之甚。当今诸国纷争,用贤举能,唯恐不能尽其才;而我国良将陨折愈多,旧法未废,政道不兴,遭此变故,我王不可不慎啊……”
“闭嘴!”楚王隐忍多时,已极不耐烦:“来人!”
“我王!兴革举贤,以绝强秦,报先王之仇啊……”
屈原被人拉着,仍苦谏不止。
……
天影池畔,暮鸾摘下了面具。
“如何?”內侍问道。
“夫人,找到了。”
“哦?”郑夫人倒有些意外,“在哪里?”
她的眼波平静如一汪秋水,微微笑道:
“游于云梦,乐而忘返。”
“什么?”郑夫人“嚯”地一下站了起来,“暮鸾,你可知,若是诓了我,该当何罪?”
“暮鸾岂有不知。”她恭敬地行着礼,“方才卜算,已得确兆,不敢不言。楚国地方千里,瑞禽又岂肯屈栖一隅?”
郑夫人看着她,脸上阴晴不定。
“夫人何须再疑”,暮鸾峨眉一蹙,露出一丝愁容:“此中厉害我焉有不知?您若是还不信我,大王问起时,可说是暮鸾偷的。为了夫人,担此罪责,百死无悔。”说罢,在地上叩拜下去。
她这一出演得颇有几分逼真,那夫人一时却也懵了。正要追问巫卜细节,却听宫门报传:“王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