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越来越不懂,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可能……或者一定,我就是李笑来老师所说的那种“十分不上进”的人了。
有时候觉得自己太贪多,太想要一个确切的答案,太急不可耐,却又待在原地,甚至后退。
为什么我会那么痛苦——我戒不掉自己身上的那种惰性,甚至在和自己梦想冲突的时候,在自己要为这失败的四年(允许我这么说,不是对自己的消极否定,而是在高考的阴影下生活过的四年,可怕的高考啊,就这么影响了我四年,黄沙漫卷的那种……)弥补的时候,有个十分刺耳的声音却还是在响个不停,你还要暴食!你还要催吐!你还要浪费上一天的时间!一天又一天……!
我向往《北京女子图鉴》里陈可一往无前地进军京都的勇气,甚至是期待自己亲眼目睹和经历帝都的繁华,可又有太多的顾虑,我不要深陷小地方这种关系的泥潭,我不要和一群粗鄙的人翘着并不好看的二郎腿去谈人生,谈理想。我羡慕果断干脆的人,没有太多顾虑,可是我总是顾虑重重,边界不明,却不肯在混乱和不确定中继续走下去——活该堕落。命运不会给没有作为的人好脸色看。
我先想要的太多,总想理清个头绪,可越想越混乱。
原生家庭的“迫害”,有一段时间,甚至是现在这个时间,我“恨”我爸爸。
我不喜欢他的独断,他的包揽,他毫无远见并且封建落后的思想,说白了就是,没有见识。
越来越理解一句话:“人在万事顺心的情况下是不会认清自己的,只有碰上了自己极度共鸣的,或极度反感的事物,才会在思想的碰撞后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明白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
而我在和父母的交谈中,也越发感觉我们思想的碰撞,火星四溅,硝烟四起。
我或许并不适合这个小县城,我的家乡。
可是我应该去哪,我适合哪,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将来我的孩子,我一定不会“散养”,我会用自己的经历,客观地开导他,关于生命,关于人生,关于爱情,关于爱……我不会用一个我假想的模子去雕刻他,我要任其自然发展,却要在自己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基础之上,找到自己的所爱,并为之坚持和努力下去,而不是自怨自艾,无从下手。
恨也没用,路还是要自己走——一条只有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路。
这条路上,再也不要有所谓的“父母关系”,不要有“你是我闺女,我说了算”,这种我极度反感,厌恶,甚至是恶心的东西。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至少在成年后,怎么又会是谁的呢?
我的我说了算!
父母的影响潜移默化,根深蒂固。随着和家人的相处和自己的思考,越来越发现这种根植于童年的思维模式和思考方式对自己的影响太大。难怪有太多的故事中都提到了童年的影响。我想我也不例外。这种思考方式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三观——怀疑,缺乏信任,消极躲避,缺乏自信,思考方式单一,否定他人的劳动成果,自负,死板,想表达却不能表达,习惯活在他人的目光里,永远活不出自我……有些是中国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有些,并且我相信大部分都是自己原生家庭特有的负面遗传。积极的倒也有,可是却是少之又少吧。
打碎自己,重整。
换一个新的角度思考这个角度不好吗?
我不喜欢自己这种原生态的思考方式。
我要学习,要重生,要破茧。
我不喜欢现在的朋友圈,甚至是,我没有朋友。
总要坚信一些东西,在无数变化之中,求得不变。神化为,信仰,亦或是原则。
我的原则:只要足够勤奋,努力,投入,认真,通过权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一定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生活。一定要自信,一定要勇敢。
这脆弱的原则和信仰啊,即使每次的结果不尽人意,刷新三观,但我坚信,也有信心。
或许自己的阅历和经历尚浅,读书太少,但我还是大言不惭地说,我想要的最高境界,是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恰当得体的温柔。
打碎重整,一腔孤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