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赞”被替换成七种更加丰富的表情了,这事儿你知道吗?Nora在这里给大家深扒一下这背后的辛酸史,给各位设计狗喂点精神食粮。
优秀的设计师,都拥有深厚的化繁为简的功力。FB设计师在设计这些表情时,首先想到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1.除了赞,用户还想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2.用户如何使用这些表情呢?
对于这两个问题,设计师提出了两个经典原则,这个原则指导了整套设计。
1.表情应该通俗易懂。表情的设计应该考虑全人类的共性,这样才能使用户得到最大程度的认同。
2.表情要被广泛使用并且有具体含义的。这些表情应当和现实生活中,人们所用的表情尽可能类似。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我们应当设计多少种表情来表达不同的情绪呢?会有一百种吗?绝不可能!数量越多意味着越难让多数人理解。
设计师们做了一年的调查,有以下几处发现。
最常用的表情包:
表情包的搜索栏的高频词:
评论中常用到的词汇:
这些具体的词汇能帮助我们对人们当时对情绪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下图展示的是美国地区的热频词:
除了搜集这些数据以外,设计师还面对面的和底层用户沟通,用心了解他们的想法,最后总结出了
8个关键词:
如果你留意的话,你会注意到,在这一串关键词中,有两个词没有被最终版本采纳。一个是“疑惑”,另一个是“棒极了”。“疑惑”表示你根本没有理解对方的意思,它不能清晰的传达出你的情绪导向,所以没有被采纳。“棒极了”被删除是因为,这个词的含义随地区不同而大相径庭。再者,这个词汇和“哈哈”,“赞”的含义有所重叠。
确定了关键词之后,下一步当然是平面设计的部分了。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希望平面设计是尊崇整个FB的设计生态系统的,符合设计的一致性。但同时,我们希望作品能拥有一点小个性。下图是我们
最初的设计稿:
通过用户测试,我们得知这一版的设计如果被真正应用到手机界面时,由于尺寸太小,所以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情绪传递的功能。换言之,他们的区别不够大。此外,我们还需要剔除一些有重叠含义的表情。例如微微一笑和哈哈大笑,给人的感觉非常类似。所以应当剔除其中一个。于是,经过头脑风暴,我们产生了如下几组的设计:
设计的n种方案:
与此同时,我们还测试了有标签和没有标签两种模式,很明显,有标签的模式能够更准确的传递出正确的情绪,特别是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国家的人。我们通过与国际部门的同事相互配合进行的调研,得出了结果。
作为用户体验设计师,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动画效果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我们和动效设计师反复的沟通,希望动画能够尽可能接近真实世界中人们的面部表情。最后由程序员按照设计,完成编程,使其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