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舍得》让我们看到了全世界最焦虑、最忙碌、最操心的家长。同一语境下的孩子们呢?他们有童年吗?
夏欢欢的家长起先选择了“快乐教育”,结果呢?快乐换来的是悲伤和焦虑,成绩垫底,副班长落选…
本文试图揭示的是更底层的逻辑。家长们信心满满地规划着儿女的学业,遇到挫败就极度焦虑。我们看看这些家长是在选择呢?还是在“被选择”?
田雨岚母女生活处境非常苦,母亲嫁给南丽父亲后才摆脱了困境,甚至上了大学。她嫁给颜家后,依旧被公婆瞧不起。田雨岚本人非常要强,认为只有自立才有自尊,她甚至拒绝了接管管理颜家产业的请求。
这样的母亲对儿子严加管教,处处要求儿子争第一,其实是个人潜意识里自卑和抗争的投射。
要强的田雨岚是南丽的下级。她得知自己母亲在“择数”求老师进金牌班的撒泼窘态,且那一幕恰恰被南丽看到,再想想她母亲的家庭地位,她太想通过儿子翻身了,儿子也确实争气,她把儿子对夏欢欢的优势当做唯一能昂起头的绝佳机会,几乎次次都不肯放过。
当孩子在家长会上喊出:“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田雨岚瞬间“掉入悬崖”。
在我看来,一个小学生学习上再牛,也代表不了什么。真正的焦虑反映的是成人世界的竞争状况,因为资产和社会资本的继承,阶级固化日趋严重,田雨岚觉得留给她儿子的上升之门越变越窄…越来越紧迫。
事实上,这条路对米桃也许是一种选择,因为动力不止是来自家长,而主要是来自孩子自己改变人生的态度。可对穷苦人家的小学生,花父母那么多钱仅仅为小升初,也绝对是种扭曲。孩子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她能感受到等量价值的父母劳动被自己花掉了。而劳动的艰辛是她直接经历过的。
但我不否认,对社会底层孩子,也只有拼了,什么都得拼,他们只有“战斗的童年”,苦中作乐,底线是千万别伤及身体。
再看看南丽一家,中产阶级经常被精英阶层鼓吹的快乐教育所欺骗。社会上最高调的上层阶级最推崇“素质教育”。因为他们在素质教育方面更有资源、更有人脉,其中相当多的子女的奋斗能力已被优越的生活条件所“残化”。
他们很多人选择了让子女上“国际学校”。毕业后就直接被“国际”到了美国等西方国家。那里是“素质教育”的接轨处。
而南丽和夏君山被忽悠了。中产阶级的孩子不得不走“高考独木桥”,夏欢欢上奥数的竞赛班是有些问题的。孩子从快乐教育的陷阱里爬上来,非常功利地扎进奥数班,期待像买彩票一样获得分数补偿,不能不说当设计师的父亲太异想天开了。
因为“快乐教育”是有毒的,夏欢欢没有颜子悠的“苦逼压迫”,可小学生并不具备“三观”的理解力,培养的是“习惯”。哪个孩子不爱玩?苦逼的颜子悠少了童年幸福,但培养了学习习惯和抗压能力。 比习惯更重要的是契约精神,田雨岚常常说了不算,只有重压,没有诱导,孩子一旦卸掉外力,很可能迷失,也容易失去“担当”。
接着说南丽和夏君山,他们貌似选择更先进的快乐教育,失败后又转入另一种功利化的极端,而恰恰忘记了之前“习惯”的后遗症。小学生需要以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底线(必要的刷题),重问题启发和方法技能,而不是拼刷题的数量。
夏欢欢的原生家庭是幸福的,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搞什么快乐教育,失败是一定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课外班买不来捷径。夏欢欢有荣誉感,而家长没有及早地把它利用在学习上。应试教育是教育资源稀缺造成的必然,可学习本身也充满乐趣。全局都看不到启迪、方法论…,培养学习习惯的同时,是有可能激发学习兴趣的。三个孩子没有一个能够兼顾习惯和兴趣,家长逼也好,放也罢,都是在社会压力下被选择了,而真理隐藏在学习的本质和成长的本质之中。您和您的孩子“被选择”了吗?
那么底层逻辑是什么呢?就是尊重因教育资源稀缺而产生的应试教育现实;从培养学习习惯入手(适量刷题),启迪他们从学习找到乐趣,培养问题意识、注重方法论。毕竟文明中的宝藏很多就埋藏在知识当中。有条件上课外班,如果孩子喜欢(不是功利)应该支持。
总之,教育不是家长意志的投射,而是帮助孩子成长,不可能替代他们成长。这里只是小学,可以兼顾素质教育,高中最明确,是纯粹的奥林匹克,不是什么全民健身。
下列链接是作者作品的分类目录:
以上是空明岛公众号分类入口,也可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