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钢筋水泥里啊,都是被匆忙驱赶着不停往前走的寂寞人。我的心里装着一个世外桃源,那里有被树木过滤的空气,有被虫鸣唤醒的晨曦,还有温柔拂面的清风。
“生活在别处”是19世纪法国诗人兰波提出的一个口号。他一生多次出走,先从法国小镇到巴黎,再到英国,最后去非洲,他渴望通过这样一种“生活在别处”的方式寻找“真正的生活”,并“成为任何人”。
倒不是说此处的生活不好,而是长久地生活在自己习以为常、顺风顺水的地方,安逸到感受都会麻木了,周遭的一切美也都理所当然的被视而不见。
而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搅乱了风平浪静的心境,人的高度警觉自然会提升对周遭事物的体验感受,对世界的探索欲和表达欲也常常在这样的环境中被激发。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说:“时常走访大自然是解除城市生活中罪恶的必要良方。大自然会指引我们从生命和彼此身上寻找一起存在着的美好和善良的东西,自然是美好意念的影像,对于扭曲、不正常的都市生活有校正的功能。
世界之大,远超过我们的眼界可以容纳的范围,不管人们走的多慢。走的快他们也不会看到更多。真正珍贵的东西是所思和所见,不是速度。旅行,或者那种漫无目的的漂泊的过程,其价值在于它们能让我们体验情感上的巨大转变。”
所以我常常觉得“人需要生活在别处”,时不时的给生活一剂活力针。
很喜欢一部日本的电影《小森林》,分夏秋和冬春上下两部。讲的是厌倦了大城市生活的女孩市子,离开都市回到乡下小森。在那里通过亲手种植农作物来解决一日三餐,为自己烹饪各种美食……
跟都市的钢筋水泥不同,在乡下,所有事物都是温热而生机勃勃的。在小森,市子开始关注到那些从来没有在意过的季节和植物。
春天到临之际要赶牛插秧,看田埂从星星点点变为一片碧绿;第一次见到嫩绿的节节草,小心翼翼把它们洗干净晾晒好,想做成可口凉菜,最后发现一大把也只能做一小碗,正想抱怨,乡下朋友却说,“你可别小看它,在绳纹时代,节节草就是宣告春天来临的自然珍宝,虽然是大地微弱生灵,却刚毅朝向天际”。
我们就看着市子一天到晚的忙碌着,用身边最不起眼的东西,来制作食物。从最原始的糯米饭团,纳豆,到按照自己方法学会的三色蛋糕。冬天蔬菜贫瘠,把萝卜作主食也能有无数种吃法,拌凉菜、炒进意面或者煮一锅浓萝卜汤……
不过是最寻常的炊烟生活,却神奇地治好了市子的焦虑症。
日语中有一个词叫“KOKORO”,汉语写作“心”,但其本身的意思又不仅仅是“心”,还有“记忆”、“精神”和“对周遭环境细微的感受”之意。想必中文里的表达“寻找自己的本心”,或许就是这样一种保持对周遭环境细微的感受的“KOKORO”。
小森林帮助市子找到了她的“KOKORO”,让她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感受。
不知道在哪记住了这样两句话:“身在名利中行走,心在荒村中听雨”,很喜欢,大概这就是人生需要的一种态度,也是让我们保留住自己的“KOKORO”的一种方法,即永远不要忘记让心灵享受一点无关苟且的东西,追求物质之余也应关注精神和心灵的自由。
生活在此处,但是“生活在别处”。日常固然重要且有意义,但注定拉锯而相似,如果有可能,也应该尽量多领略一点别处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