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庆幸今天有去听黄维仁博士<亲密之旅>的课程。(录像)一去到,玩游戏,看各人家庭关系。是既疏离,又控制,还是亲密又放纵,亲密又掌控,疏离又放纵?有很多朋友挑疏离又控制。导师说,疏离又掌控可能导致2人相互较量,而下一代,因为想补偿,可能会培养出亲密又放纵的下一代。
而亲密又掌控的家庭,可能又会影响孩子与将来伴侣的关系,缠到对方窒息。
比如一个亲密控制家庭出来的女生,规矩,有条理,爱上一个亲密控制家庭出来的男士。男士很活泼,不拘一格。两个人性格互补,原本很开心。
但婚后,有一天,男生没交代就出去看朋友。两天后回家,女孩很伤心,男士觉得这一切在原生家庭里是很正常的事。没想到后果严重。这就是性格差异、但是每个人的成长都与家庭有关。
这个心理学课程目的是更好了解与亲友或伴侣的思维方式与情感需求。也透过现象反观了解家庭背景,再调整做法。
再者,一个人要是被打击,假如对一个高个說他矮,他不会生气,但是对一个心里有心结的人,或有内在誓言,当被触及伤痕,可能有过激反应。
黄博士说了一个例子,他跟太太出去吃饭,他要点6个菜,太太說只能点2个,他就生气想大吵。后来冷静下,发现是他儿时,父母,保姆都喜欢他吃很多,而太太家很节约。大家原生家庭习惯不同,当对方反对自己一向的作风,便激动起来。
我跟朋友谈到,她会把不赞同母亲对她的教育方法,不自觉的用来教育她的孩子。(潜移默化)我反思下,我有从前经历一些事受影响,造成惯性思维,这些思维方式有的是消极的......
这里说得很好的是:不能把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藉口。从今天起,你所做毎一个选择,都要自己负责。我们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另也不要因为自己有创伤,就让别人迁就我们,叫别人不要按我们的情感按扭,那等于把权力交给别人。最好是自己改变思想和内在心理程式。
〜以上比较书面的语言,可理解为了解自己的心理需求,短板,阴影,调整自我,让自己进入一个安全状态,就更容易与别人相处。
先写下几点深刻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