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国培语文坊和教研室共同组织语文老师参加了语文优质课讲评活动,特邀洛阳市评课专家张俊娜老师给予大家指导。
上午讲了九名老师,进行了七年级语文《驿路梨花》和八年级《一滴水经过丽江》的同课异构活动,参赛老师都设计了优秀的PPT,进行了认真讲解,其中七年级的《驿路梨花》有好几个老师都是讲解内容过多,但大家都能抓住新课标要求,结合单元导入语,关注阅读教学,板书精美,课堂上所提问题难度呈螺旋式上升,选择好切入点并能够时刻关注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印象最深的是实验中学王秀峰老师的一节八年级语文课《一滴水经过丽江》,可谓设计精妙,紧扣学生生活,以课文为例,教学法,练能力,我认为是语文教学的典范。她以诗词导入,通过设计四个环节:一,速读课文,抓特色。找出文中写了哪些景物,再联系自身生活,说说伊川有哪些景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二,跳读课文,理游踪。梳理一滴水都经过了哪些地方,再联系实际,如果让你写游览二程文化园,你会按什么顺序写;三,细读课文,品视角。作者为什么以一滴水的视角写丽江,再写伊川程园你会选什么视角;四,精读课文,感真情。结合具体语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如果让你写家乡的景点,你准备抒发什么感情;并且还能够结合写作训练:写一篇家乡景点的游记片段;最后结合八年级下册各单元内容学民俗,学科学,懂古人等内容的总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你感到语文那么美,世界那么大,我们应该去看看,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可以获得知识呀!
而反观自己的课,却没有一丝亮点,我采用咱们学校的教学模式(导入新课,自学指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释疑反馈展示;精讲提升拓展延伸;反馈检测巩固提升)。模式本来没有问题,但是我用的太死了,因为我是用教数学的思维,在教语文,我没有教出语文味,各个环节之间没有过渡语,对学生也没有很好的引导评价,不能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会在读中分析文章写作方法,更不会带领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以前语文组的同事也说过教语文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语文就是教学生学习听说读写的,感觉很认同,但我却不能具体结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今天才豁然开朗,知道了教语文就是要带领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析,读中悟。平时自己虽然每次上课前也都认真备课,参考书各种资料看的不少,但是总是不能拿出自己的教法,上课语言匮乏,备课时记的东西上课时都忘完了,总是想把所有语文的问题程式化,爱归纳总结方法,总想把每个问题的答案弄得清楚明白,得到统一的答案……唉,教了一二十年的数学了,思维都凝固了,总想用数学思维教语文,我已经很努力学习了,得慢慢改变自己呀!
张俊娜老师不愧是评课方面的专家,她从语文课的导入语说起,说导入语要尽量简洁明了,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的目的就可以了;课堂上的问题语指示性要强,语言准确 ,可以通过提示或者评价语给出学生答题方法指导,指导学生从哪些点(选好角度)进行答题,比如赏析句子的问题,可以标明让学生从炼字,好词,修辞,表现手法或者感情等某一个方面进行赏析,注重细节甚至可以关注到标点,深入细致,她提出评价语可以指出问题和改进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进步,恰当的引导更能体现老师的教学功底;她还说对于课堂上的问题老师们普遍存在重预设轻生成,这就是说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导地位,应该多让学生质疑提问,然后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解决,把讲析变成引导,把老师教变成学生学,课堂上教师要适当退位,把时间空间让给学生体现,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学生看老师是评课的一个标准。
张老师评课还讲到备课时要关注单元教学,注重教学流程的设计;要有文体意识,不同的文体,要有不同的侧重点;教读课注意预习和课后习题,通过教教读课给学生一个实例,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自读课,让学生学会做批注,达到“1+X”的拓展。
总之,我在本次活动中收获很多,多亏参加了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得到方法的指引,有了明确的目标,谢谢领导组织的这次活动,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改正自己的错误,通过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