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我们讲到,知识总是表现为判断的形式,就是说只有形成了A是B这样的判断,才是知识。这是经验主义也承认的观点。那么既然一切知识都开始于经验,所以一切知识是经验判断。然后我讲了康德发现经验判断里面包含有经验性判断,但这种判断完全是后天的,而经验判断里既包含后天的成分,也同时包含一些先天的东西。
先天知识的含义与性质
今天我们就从“先天”(a priori)这个概念讲起。“先天”是一个拉丁词,有人把它译成“先天的”,也有人把它译成“先验的”,韦卓民先生把它译作“验前的”。严格说来,韦先生的译法比较好,但没有流行开来,这大概与中国人不太习惯逻辑思维有关,其实“验前的”的译法逻辑性更强。虽然我也遵循约定俗成,用“先天的” 这一译法,可是你要注意,汉语的“先天的”,容易让人误解。这个词拉丁文的本意,是从逻辑的意义上讲的,而不能把它理解成汉语的“天生的”、“与生俱来的”的意思,这部著作里的“先天的”,指的是逻辑上在先的。
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再来回顾上一讲说的,经验里面有先天的东西,但是一切知识又开始于经验。这个“开始”是从时间上说的,而“先天的”则是先于经验的,这里的“先”,是从逻辑上说的,所以两者并不冲突。时间上在先的东西,并非逻辑上在先,分析一下经验知识的结构就会发现,如果没有先天的东西,后天的经验也不可能发生。所以我们要从逻辑上在先,来理解“先天的”含义,那就是独立于经验或先于经验的。
康德举过一个例子,说一个人在挖一所房子的墙角,另一个人看到后说,你别再挖了,再挖房子就倒了,挖墙的人问,你怎么知道这个房子要倒呢?你是不是先天就知道?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他先天地预见到这个房子会倒。等后来房子倒了他会说,你看,这个房子果然倒了,经验还没发生,我就先于这个经验预见到这个经验会发生。
这种意义上的先天,是日常意义上的,这种先天不是严格的、逻辑意义上的先天,因为这样一种先天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后天。你为什么知道这个房子会倒呢?你还是根据以往的或别人的经验,比如根据牛顿力学得出的结论,也就是说还是从经验中来的。
然后,康德对真正意义上的先天做了两个规定:
第一,它具有普遍性(university),放之四海而皆准。预测到某个经验事件会怎么发生,可能不具有普遍性。你在一种情况下做出了正确的预测,而在另外的情况下则可能是错误的。譬如,一座房子,在地球上可能会倒,但是在太空中不会倒,所以房子倒不倒,是有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的,这就没有普遍性。康德讲的先天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普遍性,不以经验为转移,在任何地方都具有如此的普遍性。
第二,它具有必然性(necessity)。意思是,它不可能是别的样子,先天的知识不可能有它的反面,一加一只能等于二。数学中的先天知识,都具有这个特点。先天的知识也没有偶然性,不是今天等于二,明天就等于三了。普遍性和必然性是“先天”的两个必要的本质属性。
到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虽然经验知识里面的先天成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它的内容,比如感觉、知觉、印象等等,都是偶然的,我们在先天知识的框架里,塞进一些什么样的知识内容,也是偶然的。
先天知识的来源和范围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的任务就是:
第一,对这些先天知识的来源加以探讨。我们上面讲了,一切知识都是开始于经验,但并非都来源于经验,那么来源于先天的那些知识,作为经验知识里面的要素,它们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既然经验知识一部分来源于经验,一部分来源于先天,那么这些先天的知识又来源于何处呢?
第二,是对先天知识的范围加以研究。我们刚才讲过,先天知识具有普遍性,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也有自身的范围,比如说放在“自在之物”身上就不准。
说到这儿,我还要强调一下康德哲学中,这个“自在之物”(thing-in-itself)的准确含义,就是我们所看到和认识到的事物都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不是现象下面的事物本身,康德把这个事物本身,称为“自在之物”。
回到刚才的话题。所谓的“放之四海”,指的是现象界,对于凡是能够呈现出来的万物都是适用的,但是它有它的范围,要对这个范围加以研究。问题推进到这里康德说,我们要悬置知识,为信仰留下地盘。他的意思就是,在信仰领域,知识暂时沉默吧,就不要多嘴了。
我们上一讲也谈到,科学知识不能解决信仰问题,信仰是另外一个问题,用科学来解决,估计就没有信仰了。其实,康德时代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科学知识有自身的范围,信仰、宗教、审美这些问题,都属于自在之物的范围,不是单纯的科学就能解决的。所以,要对先天知识的范围加以研究。
此外,要对先天知识的种类加以研究,包括它的等级、成分等等。先天知识的种类,譬如说感性,感性里面也有先天知识,知性也有先天知识,理性也有先天知识。我们上面讲,康德把知识分为三个层次:感性、知性和理性。它们都依赖于它们的先天知识,先天的感性、先天的知性和先天的理性。而所有这些知识,都被康德称作“先验的知识”。
先天知识与先验知识的区别
那又怎么区别康德的先天知识和先验知识呢?在某种意义上,先天的知识和先验的知识是可以打通的。但是,先天的知识不仅仅是先验的知识,比如说形式逻辑是先天的知识,但它不是先验的知识,我们后面会讲到康德提出的“先验的逻辑”,它才是先验的知识,而形式逻辑只是为先验逻辑做准备的。
先验的知识和先天的知识的区别在于:先验知识是对先天知识本身加以研究的,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先天知识的先天知识”。我们要对先天知识的来源、范围和种类加以研究,这一番研究所获得的就是先验的知识,它也是先天的。
所以我们讲,凡是先验的知识,都是先天的知识;但并非所有先天的知识,都是先验的知识。譬如,形式逻辑之所以是先天的而不是先验的,就是因为它没有对自身的来源和范围加以研究。形式逻辑没有自觉性,而仅仅是一套摆在那里用来思维的工具,它没有专属于自己的使用范围,只要应用概念,就必须要有形式逻辑。只有那种对先天的知识反过来再加以研究的知识才是先验的知识。这是先天和先验的一方面的区别,在其它方面的区别我们后面再讲。
总结
康德提出,先天知识是逻辑上在经验之前,并且独立于经验的知识,它具有不以经验为转移的普遍性,和不会随意变化的必然性。但是,先天知识的普遍性也有一定的范围,不适用于信仰、宗教和审美这样的自在之物。在感性、知性和理性知识中都有先天知识,康德也把它们叫做先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