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迷米机器》
作者:苏姗·布莱克摩尔 布里斯托儿西英格兰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
作者为何写这本书?
“我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想证明,就人类本性这一论题而言,与其他任何已被提出的理论相比,迷米学理论能够做出更加全面,更加合理的解释。迷米学以一个再简洁不过的理论机制为出发点,这个机制就是:迷米之间相互竞争,以占有人们的头脑并由此传播开来。以此为出发点,迷米学为我们解释着千差万别的现象,如脑容量进化的问题,语言的起源问题,人类的思想与沟通问题,人类的利他倾向,以及因特网的诞生与发展问题,等等。透过迷米这架新的眼镜,我们所看到的,是人类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副面孔”
个人阅读笔记:
之前看《自私的基因》里,第一次提到迷米(模因)这个概念,仅仅觉得有新意而已。后来阳志平老师在《认知写作学》里,从人类心智的角度,介绍过基因和模因。基因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如果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习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那些伟大的模因。原本以为,这套说法只是从心智角度来重新理解伟大作家——那些能够制造优秀模因的人。但是对于如何理解模因,并没有太多认识。当时也不觉得这是一个必须和有用的概念。然而阅读了《迷米机器》之后,我多少改变了想法,它不仅是一个提供解释的视角之书:为何大脑容量的变大,语言如何起源等等。。。同时基于这种视角,人们能得到一个新的不可思议的关于“我”的观念,和佛家极为类似:”现在,关于我们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拥有了一个彻底更新了的观念。我们每一个都不过是一个巨大的迷米复合体而已,这个迷米复合体运行于我们人类的身体和大脑的生理机制之上——因而,我们人类不过是一架迷米机器而已。“并且,依据这种视角,人们有可能重新选择一种越来越无”我“的生活,其信念是:”基因和迷米的选择将决定我的行动,而不需要一个外在的”我“卷入其中。加入我想要真诚地生活着,那么"我"就必须让出道来,以让各种决定自己来决定他们自身”
具体如何练习呢:作者提供了两种策略,一个是集中注意于当下——在任何时候都如此——那也就是说,任由一切思想自然地产生又自然的逝去。这是”消除迷米“模式。有助于阻止有关那个神秘的”我“的过去和将来的一切玄想;另外一个策略是均衡的注意于每一个事物。这将有助于阻止与自我相关的那些迷米对我们的注意力的占有和强化。通过这两种练习,我们会清晰的觉察到:”那么,自我与事物之间的接线就趋于消失了。只有当”我“想要某物,对某事做出反应,相信某事,决定作某事时,这个”我“才会突然地产生出来。“这些策略有助于一个人,(他的身体,大脑及迷米)放弃有关自我复合体的一切虚假观念。这种情况下,”意识在性质上将转而成为开放的,拓展的且不受自我的约束。这种效应非常类似于从一种迷乱状态中清醒过来——或者说是从秘密的睡梦中清醒过来。“
作者提供的策略,有点冥想或打坐的味道。佛家的思想,或许可以值得借鉴下。
关于自我的概念。如果说自我决定论,行动科学等,是在“元”的层面上来考察理解人类的“自我”。那么关于认知偏差的研究是在“反”的层面上来理解人类认知行为。但是这里,采用迷米学的观点考察“自我”,则是在“空”的层面上来看待问题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对我观念上和行动上的启发:现在多了一把思想锤子。。。会尝试找一些现实的问题钉子试试,用这个锤子,能否提供一些新的角度的思考,促成一些新的行动。
对于个人生活习惯的启发:开始练习冥想。。。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