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要用好“显微镜”,测出“病疾点”,下好“对症药”,才能疏通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找准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和揪心事,让群众感受到治理温度,体现治理效能。
主张实事求是,用好调查研究的“显微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基层治理调查研究需要实事求是,要走出高墙大院,深入基层一线,下田间地头、走车站码头、蹲街道社区、访乡村百姓,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通过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听真话、察实情,坚持真理、修正错误。避免“口口相传”总结问题,杜绝“纸上谈兵”作出决策。同时也要防止在工作实际过程中现报喜不报忧的局面,比如基层设施建设中经常遇到政策落实和群众意愿不符的情况,最终往往都是上报建设进度而忽视群众所需,导致上报上级时避重就轻,调查研究无法清晰的还原,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既要做到“报喜”,又要做到“报忧”,全面地得出调查研究结论。
坚持问题导向,测出调查研究的“病疾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对于在基层治理访民情、察民意中发现的问题、症结,常有看待问题“蜻蜓点水”、解决问题“囫囵吞枣”的共性。回避“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导致出现“问题年年有,年年一个样”的只调查不研究的尴尬局面。要从围绕根本、服务大局、惠及民生上找出“节点”研讨问题,在了解事情真相、找准问题症结后研究讨论方法,出台务实举措。部分村委会基础设施落后,只通过布设“硬件”摆设,忽视“软件”使用,导致自助机器村村有,自助服务不会用。因此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强对群众的关怀服务,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群众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基层治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
树立系统观念,下好调查研究的“对症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当前,基层治理存在发现问题“浅尝辄止”、提出对策“隔靴搔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片面性观念等问题,要避免出现有投诉就处理,无投诉就置之不理的情况,真正做到破除“病灶”,斩断“病源。基层治理要运用好调查研究“顺藤”“摸瓜”,找出基层治理的“根基”。在基层执法工作中,群众因为法律意识不足受到处罚,不能单一看待问题,要真正系统且全面地看待问题,研思出根本原因。通过加强法制宣传,坚持“谁执法谁普法”原则,推动法律进社区、进小区、进楼栋、进乡村、进农户。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辨析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推动基层治理系统集成、协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