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寒假带着全家去了种草多年的欧洲,在西班牙和德国参观了不少历史悠久的教堂,让人不禁赞叹古典建筑之伟大,人类文明之璀灿。
看着那些神父穿着红衣缓步走来,与祈祷者们和善地沟通着,突然让我想起了那灵魂三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去向何方?当然这些是提不起大宝二宝的兴趣的,在巴塞罗那吃到的那份牛排才是她俩的兴奋时刻,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啦。这份外焦里嫩多汁的口感直到回国后还一直念叨着呢。想着国内要吃到如此动心的牛排少说也得500RMB+,为何不能自己试着做一份如此美味的牛排呢?
说干就干,理科男工程师出身的我,当然要运用PDCA的方法,制定出计划,先去各大网站把相关选牛排煎牛排的视频看个遍,发现真是千奇百怪,各种大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让初学小白的我真的分不清应该选择什么方式切入,不管了,正好朋友有牛排资源,照着自己觉得最靠谱的那个视频先买上两块肋眼,谁叫咱执行力强呢!
在等牛排的时间里,什么海盐、黑胡椒、百香草、黄油,等所有材料都迅速下单,到位后,找老妈要了家中常备的土豆、蒜头,准备开工。先撒上盐巴和黑胡椒给牛排调味,接着大火起上油锅,开煎!第一次绝对是高度紧张,毛手毛脚,牛排在锅里也真的实在不听话,油溅到手上,疼得很,翻面也不太顺手,随后加入黄油、百香草和蒜头,来回翻转几次,用锅里的汁水反复淋在牛排上,然后出锅,静置十分钟,等着开吃。兴奋颤抖的手对着牛排下刀,咦,不对劲啊,怎么感觉有点切不动啊,不好,煎过头了,里面都灰色发白了,拿上一块吃一下,确实老了有点柴,唉,失败!
第二天再战,分析了一下前一次的失败原因,自认为主要是因为紧张,导致翻面不及时,出锅时间太晚导致的。有了原因,方法改变还不简单!再起油锅,潇洒地把牛排甩进锅内,听到了滋滋的煎炸声,看着手机秒表30秒马上翻面,接着老规矩放入黄油蒜头百香草上味,出锅静置。激动的叫着女儿,“快来试试你老爹的手艺!” 随着牛排被切块,女儿狐疑的说,怎么感觉还是有点过熟啊,确实,虽没有上次那样切不动,但是传说中粉红色的嫩肉还是没有出现。 “比昨天是好吃多了”女儿安慰道。
我陷入了沉思,这么多年的工作中,连续在一条沟里摔两次的事情可是从来没有发生过,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重新回看了那些视频,查询了更多的文章,我发现我的问题是,只学其形,而不知道内部的根本逻辑。胡乱选了一种好评多的方法就开干了,导致了失败,而且成本不小。
仔细思考了好久,不管是传统的直接煎,或先煎后烤,还是舒肥法再煎,亦或是前段日子日剧东京大饭店里展示的先烤后煎,其最核心的都是对温度的控制。两个温度,一个是牛排内部温度,对应不同的熟度,是要让牛排嫩;一个是牛排表面的温度,要高,要快速超过140度,迅速并充分产生美拉德反应,让牛排表面焦脆,外焦里嫩的牛排自然就是上品了。我的失败主要是对温度控制的不利,加之买的牛排太薄了(不到2cm),更容易煎过头!
那些星级酒店的大厨,除去手法娴熟、摆盘美观不说,最关键的能力的就是根据经验能熟练使用各种厨具、辅材来把控牛排里外的温度,只要能做到对温度的很好控制,牛排想做的难吃都不容易。
那对于我这样的小白爱好者来说,这种经验可不是一时半会能做到的。难道先煎他一百块牛排吗?怎么办呢?
这可难不住理工男的我,科技发展的速度早已超过了咱普通人的想象的速度了,去知名平台搜索“温度计,牛排,蓝牙”,迅速下单,在等着到货的时候,正好带上老婆,去那人气颇旺早就种草的的Costco,三下五除二,肋眼、纽约客、菲力各一盒,一共11块牛排,1100大洋,虽有点肉痛,但就当学费了,想想这可比孩子的啥兴趣班便宜多了,而且还能管饱呢。
催单好几次,温度计终于到了!这回可不能再着急了,反复在脑海中演练整个过程,估摸着没问题了才开始。因为平时也喜爱烘培,家中早就买了烤箱,所以决定这回用先烤再煎的方式。
老规矩先对牛排调味,然后把温度计插入4cm的肋眼牛排中间,设定目标温度54度放入烤箱,炉温设定110度,暂定先烤60分钟,随时根据目标温度出炉。大约60分钟不到,内部温度达到了我的理想值,迅速取出牛排,静置一会,看着温度继续上升,最终达到峰值的56度(五分熟的温度),牛排里面的嫩已经达成了,就差外面的焦脆啦。
现在就剩下把完美的美拉德反应搞定,就能大功告成啦。选烟点高一些的稻米油大火起油锅,这样好让牛排表面快速升温,随着那悦耳的滋的一声,牛排下锅了,滋滋声持续45秒,果断翻面,看着效果不错,再45秒后放入调味的蒜头百香草,小火入味一分钟,期间翻面几次,然后出锅静置,为了确保万一,再插入温度计,发现静置的时候牛排内部没有超过56度,safe!
切开,终于看到了那令人期待的粉红色,急问女儿味道如何,眼看着她连续吃完三大块,才回复:“太,太好吃啦!汁水真多!”果然正面积极的赞美是最大的动力。趁热打铁,接连做了三天的牛排!菲力、纽约客、肋眼做了个遍,各种熟度、调味,都试了一下,就连两岁不到的儿子都吵着“哎要~”(还要,上海话),终于,我满意了,也得到了属于自己的宝贵经验。
经过了这一周的折腾,成果还是颇丰的。个人的成就感满满,大宝小宝的那个吃相,加上老婆和老妈翘起的大拇指,真的让我感受到幸福真的只需要一点点努力就能得到。
简单为各位朋友总结一下,在我看来,大家其实只需要花十分钟学习,就能做出一块85分的牛排,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亲人满足的笑容。首先,选常见的一级部位的牛排,肋眼,口感好,适合所有人吃;菲力,最嫩的里脊肉,适合牙口不好的老人和孩子,最好3-5分熟;纽约客,有嚼劲,适合年轻人吃,相对价格便宜。尽量选油花足的,不差钱的,就选贵的买,肯定没错的。厚度最好3-4cm,太薄了不容易控制温度。然后,就是温度控制,这是核心,新手小白一定要准备温度计,做法方面可以选择舒肥法(Sous Vide低温慢煮法,不过需要可控温的加热棒),先给牛排调味放入小真空袋,隔水低温一小时以上(48-65度,取决于你要的熟度),再入锅煎制;也可以按上文我的做法,先烤后煎(reverse sear);亦或者传统的直接煎和直接炭烤,当然请务必使用温度计,在离目标温度7度左右之前出锅,因为在静置(resting)的时候,牛排表面温度很高,会持续给内部传输热量,一般内部峰值温度会比出锅前提高5-7度左右,具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另外,出锅后请务必静置8分钟左右,以确保锁住肉汁,肉汁可是牛排的精华。其他的调味和配菜方面可以自由发挥,选自己喜欢的就行。
我相信,只要仔细、用心,失败不会超过两次,你就能用一块美味的牛排俘获你的心上人。铺上桌布,点上烛光,配着红酒,在一个特殊的日子为自己在意的人送上一份专属牛排,这氛围,这感觉,这味蕾的满足感,想想就美得很!
最后,作为喜欢尝试各种新鲜事物的我,肯定不会满足目前的水平,这不,我已经开始研究干式熟成牛排的课题啦,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对了,博得意中人一笑之后请记得回来给我打个赏哈。
一些小Tips:
关于翻面,大咖的说法都不太一样,有说只翻一次,用时一分钟或两分钟的,也有说多次翻面,15秒,30秒的,没有定论。在我看来,一切都是匹配牛排的两种温度,需要根据厚度和个人口感偏好就行调整,个人建议可以多次翻面,每次在30-60秒间,不要短过15秒,容易导致美拉德反应不够。
关于熟度,也是没有统一的温度定义,个人建议按照三分熟53℃,五分熟57℃,七分熟61℃来参考。
关于干式熟成,是一种增加牛排风味的做法,类似国内制作腊肉的感觉。对于初学小白可以先不用考虑干式熟成的概念,因为只要是一块新鲜的牛排,虽未经干式熟成,我们可以先吸干水分,裸露放置在冰箱冷藏里两天,然后煎制成自己喜欢的熟度,口感就已经非常好了。
关于断筋,纽约客这样的牛排,可以烹饪前用叉子在表面各处戳一下,来断筋。
关于储存,如果一个月内会食用的话,建议吸干水分用自封袋排除空气放入冰箱冷藏室。一周以内会食用的话,注意吸干水分,可以直接裸露放在冷藏室,相当于给牛排熟成,口感只会变得更好。需长时间保存的话,真空包装放入冷冻室。应尽量减少对牛排的冷冻次数,冷冻次数过多会直接影响牛排口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