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看到一篇文章《学校是你必须敬畏的地方》,转发者不少。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不知是否与最近一些地方发生的校闹有关,尤其湖南株洲渌口派出所副所长将何姓教师带到派出所非法关押7小时的事情,更是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不过在我看来,株洲某派出所所长的行为与失控的权力有关,与因权力而膨胀的狂妄有关,与这些非正常人类谈敬畏,实在是太看得起他们了,要让他们敬畏,还是要靠健全的法治。“敬畏”是正常人才有的一种情感。
学校的确应该是一个必须敬畏的地方,当然,它更可以是一个温暖的地方,一个让人心生向往的地方。
学校是一个必须敬畏的地方,是因为它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通道,是教人求真、求美、求善的地方。然则,并非所有名叫“学校”的地方都完全担得起学校之名。
学校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学校,成为一个“你必须敬畏的地方”,那么,学校中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首先应该对它心存敬畏,应该让它不负“学校”之名。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回忆小学时的老师埃尔莎小姐时深情地写道:“我们不爱这位老师——我想,如果说爱她,对她是一种冒犯,应该说大家都崇拜她。50年后,妇女解放运动者声称上帝是女性时,我一点也不惊讶。我早就认为上帝可能是女的,就像埃尔莎小姐一样——黑丝斜纹洋装、夹鼻眼镜以及时髦的鞋子,这一切一点都不会让人不悦。她确实让人联想到上帝(至上这上帝知道我这可怜罪人的优点),不过不像做礼拜的牧师跟我们讲的上帝。”不要以为德鲁克真是一个多么尊师重道的人,回忆起老师都是那样深情款款。在回忆中学的求学经历时,他写道:“我在这所颇负盛名而且相当传统的中学就读的8年中,碰到的几个老师都相当平庸。……事实上,大部分老师不仅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恐怕连自己都教的无趣。”对小学阶段的其他老师和大学老师他是这样评价的:“在受教于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之前的三年,我所遇见的老师也是一样乏善可陈。后来,在大学时碰见的老师也只是普普通通。……我20出头就开始在大学教书了,许多同事都和我的中学老师差不多——不是令人生畏就是能力不足。”这样的描述,“畏”可能有,你觉得️所“敬”吗?
有趣的是,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都只教了德鲁克一年,而这一年,德鲁克并没有学会老师希望他学会的东西。二十多年后,在美国的德鲁克获知埃尔莎小姐还健在,给远在故国奥地利的埃尔莎小姐寄了一封信,信是用打字机打的,只有签名是手写。几星期后,他收到埃尔莎小姐的回信,她写道:“你一定是同一个彼得∙德鲁克。我教书多年,很少失败,然而你就是我教学失败的一个例子。你唯一必须从我这儿学习的,就是写好字,但是你依旧写不好。”一个自认教学失败的老师,却得到学生终身的爱戴。因为,她们对他的影响让他受益终身:“她们对我影响之深远,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埃尔莎小姐用她的责任心、无与伦比的洞察力、高超的教学技巧征服学生,而苏菲小姐则是用爱、耐心、包容让学生心生爱戴和敬仰。
如果学校中有埃尔莎小姐、苏珊小姐那样的老师,而且,你很幸运地曾经受教于这样的老师,对学校的敬畏不是自然而然的吗?假如德鲁克没有遇到这两位良师,我猜想他的回忆录不会有“怀师恩”这一章节。
前不久,一位朋友急着找我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朋友的孩子读小学二年级,开学一个多月,因为课堂上和同桌讲话,已经被调整了三次座位,夫妻俩苦口婆心做孩子工作,威逼利诱,让孩子写保证书,用尽了办法,都不见成效。朋友找我是因为老师已经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孩子继续和同桌讲话,就要考虑转学了,无奈之下,找到我,希望我能支支招。听了朋友的叙述后,我想了解下老师都提供了什么的建议,看了朋友和老师的微信对话,老师除了陈述事实、责备家长以外,没有给家长任何有价值的意见,家长面对老师的责备,一直都是小心翼翼地赔礼道歉,不敢对学校的教育责任提出半点质疑,应该是足够“畏”了,即使看到老师说的:“这孩子你们再不教育好,这一辈子就毁了”,家长虽郁闷,也只是回复了几张哭脸,保证继续加强教育,不给老师添麻烦。
朋友告诉我,孩子原来挺好的,自从妻子生了二胎以后,好像就越来越不听话了。了解情况后,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且不说,同桌同学课堂上讲话,教师本就应该负有教育的责任。哪怕把责任推给家长来分担,教师只要对孩子抱以同情,愿意花些功夫,对孩子的家庭背景多做些了解,其实,是可以给家长以帮助的。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一书中,有几乎完全翻版的案例,教师如果有所涉猎,足以给家长提供一些专业的建议。哪怕教师对此也是束手无策,如果足够负责任,请教学校的心理教师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也应该能够对家长施以援手。
在这个教育事件当中,我完全看不到教师的专业精神,应该体现专业性的地方,甚至连普通人的思维都不如,一个二年级的小女孩,不就是爱讲话吗,怎么就“不教育好,一辈子就毁了”?这样的标签,对孩子太残酷了。
我不知道,面对类似这样的教师,家长要如何才能心生敬畏。假如一所学校的教师都是这样的专业水平,都是这样的工作方式,我不知道,家长要如何才能敬畏学校。当然,即便如此,尊重仍然必须是家校关系的底线,基于尊重,才可以有有效的沟通、批评、建议,才有可能改善,才能避免伤害,尤其是对孩子的伤害。
学校是一个必须敬畏的地方,我们可以呼吁,可以倡导,但敬畏是发至内心的情感,光有良好的愿望远远不够。道始于情,要让人真正敬畏,首先请我们,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热爱这个名叫“学校”的地方,热爱并敬畏“教师”这份职业,努力地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负责、用心、专业地对待学校️的每件事、每个孩子。
(本文德鲁克相关故事见《旁观者》(彼得∙德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