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读《武志红的心理学课》,本周正好读到“成为你自己”这一主题。在这一主题开始,武老师提出一个观点,他总结出人们觉知自我的方式大体可以分成两类,即---使用外部评价体系觉知自己的人和使用内部评价体系觉知自己的人。
在他看来:
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甚至会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内化为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原本就是这样的。这样的人他们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的,是别人怎么看、怎么认为。做事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压力。
而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不大在乎,他们做事情的动力,是来自于自己内心,特别尊重自己的感觉。当他按照自己的感觉把事情做好时,他会有由内而发的享受感。
这一观点对我触动很深,因为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件事情应不应当做,我脑中的第一想法往往是“如果我做了这件事别人会怎么想?” 如果预想中别人会给我正面的评价,那我就做;如果预想是负面评价,那么无论我有多渴望去做,我都会硬生生地放弃。
比如邮件收到公司内部发出的培训课程通知,原则上只要能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就可以去听。但我从来没去过,因为怕被其他同事认为没做好本职工作,明明培训内容同自己的工作无关,明明手头还有一堆事情没做,为什么还能抛下工作去听课?干嘛装出爱表现的样子?
但别人真的会这么认为吗?身边的同事真的没人去听吗?或者说我有重要到一举一动都会被别人看到吗?这些问题,我之前都没想过。
不敢主动表达自己意见,怕说出来被别人嘲笑,被驳斥,被人认为愚蠢。如果在一件事情上我的看法同多数人对立,那么我会立刻质疑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再无底气据理力争。
比如学生时期,每次课堂上老师问:“还有什么问题吗?”我都坐在下面默默地把头埋的更低些。明明自己都没听懂,却不敢说自己没听懂,宁可回去花几个小时啃课本,也不敢当面提问,怕被老师批评没认真听课,怕被同学嘲笑这么简单的问题都没听懂。
但真的会被老师批评么?真的就只有我一人没听懂吗?真的问出的问题就没水平吗?这些问题,我之前都没想过。相信权威,所谓的权威就是公认在某一方面具有超出平均水平的能力,或是比我强的人。如果权威就某件事情表达了意见,我会毫不怀疑对方的正确性。
比如在学校时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工作上领导说的都是对的。我能做的就是完全按照他们的意见执行。
但权威只是在某些方面具有专业性,掌握的消息和资源比我多而已。权威给出的意见也并非完全正确,就算正确也不一定适用于我身上。况且,权威考虑问题也是从符合自己利益出发的,不排除偶尔出现屁股决定脑袋的情况。这些问题,我之前都没想过。忽略和压抑自己的感觉。对我来说对方开不开心比我开不开心要重要,对方情绪上出现问题,比我自己情绪上出现问题还要令我焦虑。
比如同朋友出去吃饭,逛街,只要对方的提议同自己不同,最后必然是去吃对方想吃的餐厅,逛对方想去的商场。即使自己前两天已经去过了,还是会耐心陪对方去一次。
比如,几乎从未同朋友进行过任何形式的争论,因为每当我感到双方的想法出现不同时,我就会停止表述自己的观点,即使对方的想法让我感到不适,也不再反驳。
但,一味地附和对方的意见并不能做到交心,凡事都无原则认同只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没主见,或许是有着无趣灵魂的人。这些问题,我之前都没想过。
因为总是将别人的感受和喜好放在自己的感受和喜好之前,从小到大我给人的印象就是父母身边的乖孩子,老师口中的乖学生,领导眼中老实勤奋但没创造性的员工,朋友心中平易随和却缺乏个性的人。
父母和老师从不需要操心我的学习和言行举止,不是因为我悟性高,天生自律,而是我惧怕做的不好会挨批评,让他们失望,所以只好花全部课外时间用来啃书本。从小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毕业后也习惯性地听领导的话,权威的话。唯独没想好好听听自己的话,以至于自己都不知道内心究竟想要什么。
拿精神分析中真假自我的概念来说,真自我,是一个人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而我的自我就更像是假自我,对别人的感觉敏感,却对自己的感觉很不敏感。
好在,现在觉知尚且不晚。
我是自遇到我的另一半开始,才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这些“行事原则”的。好笑的是,在这之前,我一直认为上文中我所有遵循的这些“原则”应该是每个人都需要遵守的。而那些遵照自己感觉行事,以自己意愿为首位的人,才是有问题。
所以说,一个人的认知层次决定了他的命运。认知不仅指对通识知识、处事原则、事物运行规律的理解,更包括对自我的认识。大脑操作系统的升级势在必行!
我个人操作系统升级最快的阶段是在这近一年半的得到上,跟随着各位老师,我开始意识到成长远比当前的成功重要,我开始用思考和反省代替盲从,开始探求自己的“刚需”究竟是什么,开始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开始尝试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开始为自己打工,为自己的工作进行系统性,抽丝剥茧式的提炼,开始学着明确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开始学会搁置判断......
虽然每一步改变都很微小,行动中还有些颤颤巍巍,偶尔还会向前走两步,退一步。但在这些微小的改变中,我学会了向内求,开始花时间审视自己内心的感受,尝试遵循自己的感觉。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受到的是满满的活力。
我知道,我必须对自己抱有耐心,既然问题是经年累月积累而成,就不能期望与朝夕间化解。我知道,我需要“坚小持”,想法只有付诸于行动才能有实现的可能,认知上的改变要内化为行为上的习惯,才能真正产生作用。
最后,用武老师的文章中的一段话来提醒自己:
人生由几百、几千乃至几万个大大小小的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一生的时候,你发现最亏待的,恰恰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就白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