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国庆假期,继去年两游山西之后,我们开启了三下山西之旅。去年端午小长假,我们自驾去了绵山,王家大院和平遥古城。绵山自然风光独特,奇、峻、险、秀兼具,甚是喜欢。十一长假走了朔州的芦芽山景区,赏秋景,体验万年冰洞之冷,尝试骑骡登山之险,感受上古栈道之巧,实在不错。今年长假,再游山西,以人文游为主,领略晋地文化。
我们三号出发,第一站太原,目的是晋祠。未来之前,想象中晋祠估计是七宫八庙,屋宇重叠。但实际却非也。晋祠之美在于建筑,一进门的戏台名曰水镜台,兼具明清之风,在戏台之下埋设八口对扣的大瓮,通过共鸣以达到将声音传递出去的效果;晋祠三宝之一的圣母殿用以供奉唐叔虞之母邑姜后而建,殿内陶人彩绘,一比一还原当时宫庭生活,人物鲜活;该建筑斗拱铺作,殿内无柱而立,殿外盘龙雕柱;殿前的鱼沼飞梁更是设计巧妙,号称现代立交之鼻祖。晋祠之美在于树活千年,活三千的柏树,上千年的槐树,还有上百年的杨树,见证着这里所经历的时代变迁。晋祠之美离不开圣母殿的巧妙建造,鱼沼飞梁之精巧设计,难老泉的上天垂青,并称“晋祠三绝”。晋祠的美也在于它所宣扬的礼义孝真善美。高应元为母捐建的对越坊,传说纪念柳氏的水母庙承载着人们对孝对善的追求。
逛博物院是了解一座城的捷径,利用下午时间,走马观花在山西省博物馆参观。
第二站原计划是晋中市的榆次古城,在停车场巧遇了一位榆次老户,在聊天中了解到太谷古城较之榆次古城更有特色,我们便直奔太谷了。太谷古城以钟鼓楼为中心,楼下城门洞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四个门,每个方向通往一条大街,四街八井,小巷纵横。街上历史建筑都以义德隆,诚义信,裕合义这类三字词命名,倒都体现着商人的经商诚信。贸然走进家建筑略显欧式风格的院子,里边一对老夫妇却很热情,介绍着太谷,有自豪有赞美,也有惋惜。这个建筑原是晋商票号,前为铺面后为居住,属四合院特点。明清时期的太谷票号很是发达,是有名的经济中心,控制着中国经济的大半,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东西街保存比较完好,能看到有票号,药店旧址,且建筑多为两层。据说北面为旧县衙,早已拆除。顺小巷走进街内,除了深宅大院,还有小门小户,从门洞从院墙很好区别,各有特色。古城内有孔祥熙故居,建筑面积六千多平米,几进大院外加园林景观,老蒋也曾亲临,抗战时被日军征用过,解放后邓爷爷还曾居住。
太谷出来我们选择了常家庄园。之前看过王家大院,所以常家庄园抱了陪老爸老妈看看屋子,个把小时便逛出来的想法。但常家这院除了各门各屋,还有园林景致。倒是一下子吸引了我们,尤其符合妞儿上窜下跳的脾性(此处笑声配合)。赏杏园,遍地杏树,既有崇儒学,取孔子杏坛开讲之义;又原来杏花又名及第花,开于早春二月,正是赶考之时盼及第之义;也有东汉名医董奉看病不收费患者以杏树为报,终成杏林医仙之典故。不得不叹服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寓意深刻!游狮园,百十只石狮形态各异错落于园内各处,大的憨小的巧。特别难忘是狮园门口的木雕与砖雕。门头木雕(下图)名作三王木雕,雕有兽中之王狮子,鸟中之王凤凰,花中之王牡丹,牡丹花蕊雕作鱼头,又寓富贵有余,活灵活现,意寓吉祥。门侧砖雕(下图正中)分三层各有寓意,主要体现出重学问,重信义,谦虚高洁的品格。静园中亭台楼阁,湖中景,景中湖相得益彰,颇有江南园林的气质。观稼阁是园中最高建筑,得有五层,阁顶远观,整个车辋村尽收眼底,更何况北边的大片庄田,难怪取名“观稼阁”。其他院落倒走马观花了。
与其他景点的游人如织相比,这几个地方清静了许多,不需排队无需等待,在这样的长假里甚是难得了。
作为行者,尝尽各地美食是必修课。一入山西,各类面食便是主攻,从拨尖,拨面,到拨烂子,栲栳栳……光名字就把妞儿逗得笑不停。还有一种用面包了树叶蒸熟蘸当地特制的汤料吃的面食,味道独特,名字都没记住。太谷饼在太原便买到开尝了,到了太谷又尝了太谷月饼,老式带馅月饼,五仁馅、玫瑰馅、盐酥馅。太谷壶枣也成了我们一路边走边吃的零食。只可惜忘了为美食留影。行路、观景、尝美食,一个都不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