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电影之前,先吐槽一下电影票。朋友在网上买的,单张电影票37.9元,到电影院门口发现,线下电影票竟然只要35元。平台收了2.9元手续费。。fine。。。
3个小时的电影非常压抑,感觉自己像是突然闯进了一家人的葬礼,围观一场悲剧,被绝望的气氛压得喘不过气。
强制堕胎、不能生育、失独、下岗,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也是一个女人的悲剧。
如果在这些悲剧前面加一个主语,那就是女主的名字。
女主角就是一个传统的中国女性形象,不争不抢,隐忍顾全大局,把所有都寄托在丈夫和孩子身上。在孩子出事之后,她一个人躺在床上背过镜头哭泣的时候,能感受到一个母亲发出的无声的绝望,能听到来自内心的声嘶力竭。从此以后,世界崩塌,女主一直活在痛苦里。儿子死后,女主所有活着的希望就都在丈夫身上,所以,后来丈夫出轨时,她选择了自杀。
所以说,一直在悲伤里的其实只有女主一个人。
把对生活的希望,全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是这世上最危险的事情了。寄予希望者与被动成为希望者,都活得小心翼翼。通过电影中的失独可以了解到,独生子女这一代,每个人身上都担负了一个家庭的希望。这希望异常沉重,且毫无选择的余地。
父母失去孩子可能还可以领养一个孩子来缓解悲伤,而作为独生子女是要独自一人面对父母老去的这件事。就像小船从此没有了港湾,飘飘荡荡靠不了岸。这样想想,这对夫妻好像也没那么绝望。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古语,并没有应验在这对夫妇的身上。女主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
因为丈夫最终选择了留下,而不是和一个年轻的女人开始新的生活。
其实,男主是有机会逃离这悲伤的泥潭的,如果他抛弃了女主和年轻女人私奔,他就能开启新的生活。但,他没有。因为爱和责任,因为男主知道自己是她的唯一,男主选择了留下。
男主与女主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和责任应该算是隐藏的一条线。无论生活再怎么难,无论再怎么悲伤,两个人都在相互支撑着走下去。这样的夫妻感情,好难得,也好理想主义。
那个年代的人皮实,婚姻也皮实。反观现在,离婚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事了(没有说现在不好的意思)。不是说离婚是错的,只是现在的有些承诺都像精明商家做了手脚的称一样,缺斤少两,禁不住时间一分一秒的仔细考验。
看完电影发了个朋友圈,好多朋友问我好不好看,当时我的评论是挺现实主义的,现在想想,是我错了。
这电影,一点都不现实主义。
现实生活里,失去了独生子的父母不可能因为友情就不去找害了自己孩子的人拼命;现实生活里,夫妻二人不可能那么和谐的一直沉浸在悲伤之中;现实生活里,那个被收养的刘星不可能会在大结局突然回归家庭。
这电影,除了悲伤,其他都是理想情况。没有柴米油盐,没有社会环境的压力,沉浸在纯粹的悲伤情绪中,以隐忍克制的形式表达,通过穿插回忆将悲伤放到最大化。
其实,除了这些情绪,电影里有一个点特别触动人,就是朋友们一起在舞厅跳舞的情形,那样自由奔放地用肢体表达情绪,应该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环境产物,也是现在很少有的情况(夜店蹦迪除外)。作为90后,也听过妈妈那一辈在舞厅跳舞的经历,不过到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就不流行这种娱乐活动了。
现在的我们健身、我们上网、我们发展自己的爱好,但我们不会开心的热烈的去和陌生人跳一段双人舞。
这是一个挺悲伤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