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恭王通过拔苗助长的方式来整治清流党中的重要人物张佩纶、陈宝琛,成功将清流党铲除。张之洞作为恭王整治的重点人物,能否平安度过此劫吗?
张之洞较之张佩纶、陈宝琛有三大不同:
一是张之洞朝中有强援手下有能人。醇王是张之洞的靠山,军机处中管财的阎敬铭是张之洞举荐的,管吏部的张之万是张之洞的堂兄,慈禧对张之洞也是恩眷正隆。这为张之洞执行自己的方针策略提供了保障。同时张之洞经过三年的山西巡抚任职,积累了一批精明强干,善于谋划的幕僚。而张佩纶、陈宝琛只有清流的虚名,为了这个虚名,又得罪了不少达官显贵,可以说是树敌颇多。
二是张之洞在山西巡抚任上的历练已有办事经验。张之洞作为封疆大吏已体会到为官办事之不易,财之一道的重要,并对识人、用人之法有所得。可以说张之洞已成为一个能吏,拥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张佩纶、陈宝琛还是涉世未深,书生之气很重,对世道之艰难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三是张之洞对待洋务问题从排斥转变为学习。从对洋务的坚决排斥,逐步转变为开始接受中国落后的现实,并想学习外国先进的科技。正由于这个思想转变,才在中法战争中真正做到知己知彼。而张佩纶、陈宝琛的思想还处在天朝上国的幻象中,对洋人与洋务是坚决排斥。
正因为这三大不同,张之洞在处理中法战争之事上,很是慎重,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统一前线指挥权。此时越南前线环绕着谅山的有三路人马,分别是中路苏元春十八营,西路杨玉科九营、东路王德榜十营,此外还有刘永福的四千黑旗军,总共不少于三万人马。但军纪散漫,武器低劣,互不统属。战场上经常发生见死不救的事情。为此张之洞亲自去老将冯子材家中请其出山,并奏请朝廷对其委以全权。以冯子材的威望来统属前线军队。
二是筹饷。打仗靠的是武器,靠的是后勤供给,而这些都需要钱。虽然阎敬铭掌管的户部已对张之洞做出了最大的支持,但国库空虚,户部支持有限,军费还是缺了很大一块。为此,张之洞不惜向汇丰银行以五分五的息钱借银一百万两。
三是收集法国情报。打仗需要知己知彼,为了收集法国情报,张之洞在两广搜罗熟悉洋务的人才,被大家所熟知的辜鸿铭就是在此时被聘为张之洞的幕僚的。通过这些了解洋务的人才,张之洞意识到报纸在收集情报上的重要性。张之洞通过辜鸿铭翻译的《泰晤士报》,掌握到法国远征军总指挥尼格里少将贪恋美色,跟一个越南歌女打得火热,并带到军中,引起军中不满。根据这一信息,张之洞建议冯子材把越南歌女发展成清军的间谍。冯子材通过越南当地人的关系,使该歌女为清军提供了珍贵的军事情报。
经过张之洞的努力,按照中国古代分析战争形势的“天时、地利、人和”来看,清军占有巨大的优势。“天时”方面法军劳师远征,不适宜越南气候,疾病减员很多;清军多是广西人,适应环境。“地利”方面法军是攻方,清军是守方,越南多山易守难攻。“人和”方面清军三万人,后勤充足,士气高涨,服从指挥。而法方只有一千多人,并且劳师远征,怨言颇多。同时,清军掌握法军的情报,更是在料敌机先上有很大的优势。
以战前情形看,中法之战中国应该很轻松就取得胜利。
似乎恭王整人的手段也不见得多高明,张之洞不就化解了吗。如果了解了镇南关大捷取得的过程,就能明白取胜是多么的幸运。恭王对中法力量对比的认识并没有错,之所以没有整倒张之洞,就在于天道酬勤,运气站在了张之洞一边。欲知镇南关大捷的具体经过,请看下篇《天道酬勤之镇南关大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