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天参加了晨星项目青岛线下见面活动,讲真,去之前考虑了很久。
这个岁数,越来越清晰自己想要什么,也越来越精简自己的生活内容,如果再拓展一些关系,以我的性格又要占去一部分时间精力,这也是我减少认识陌生人的缘由。
这次犹豫也是这样的顾虑。我以往再不同的关系里都努力成为领头羊,至少是老黄牛,但是我毕竟时间精力有限,现如今有更重要的生活需要应对,的确没有再多公益的时间了。
今天去了,大部分是心理学从业者,少部分儒释道的研究者,我是其中几位少数的爱好者,而且还是绝对的蜻蜓点水式的爱好者。于是全程我听的多,说的少。但逐渐的,也觉得做公益是很伟大的。有一位同学说心理学是朝阳产业,人们需要心理学从业者助益。我忽然想到我今后可以做什么。
到了最后,组织者让大家发表需求并提出能贡献的资源。我的需求就是大家一起共读专业书目,互相帮助。组织者随即问我能贡献的资源是什么?我一时语塞。说实话,我贡献不了什么。从专业角度,我是薄弱的,从时间精力角度,我是捉襟见肘的。我说我可以在组织活动方面尽量参与。结果又被反问每次都能来组织么?当时真是尴尬。我也尴尬的应对了,说不能。
后来和要好的朋友聊起这件事,我们俩一致认为,我们在捍卫自己的真实,虽然也会遇到自己的尴尬。我要慢慢体会这种尴尬,似乎不付出就不存在一样——在工作中就是如此,不努力工作就会惶恐,其实成果来自我,却最终不属于我,这也是事实。但至少我心安了。
为了“心安”,我做了巨大的努力,甚至努力到让自己不堪重负。
索性,就在初始把自己讲清楚,认认真真、坦诚地回应,即便可能大家并不满意这个答案。
我反复回顾那个当下的尴尬,更多的感受是自己的,所以我要陪着自己不敢说“不”的胆怯,陪着自己“做不到”的难过,陪着自己走过所有的不舒服、紧张、难过。
我喜欢现在的自己,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什么,也勇敢地表达自己,哪怕这种变化本身就是挑战。
蛮好,继续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