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即满周岁。兵荒马乱的第一年,终于熬过去啦。想着写点什么,供以后翻阅。
(写了好几天,每天不多空,空下来时已相当困乏)
全年无休的三百六十多个日夜,是我跑过最考验体力、耐力、情智双商的马拉松。
以前在医院一周一个夜班,我就觉得熬人得不得了,第二天脸色苍白皮肤生斑啦,补一个白天觉都补不回元气啦,生物钟紊乱啦哎呀呀叫苦不迭。
生了儿子以后,夜间尿布、安抚、喂奶,天天晚上值夜班。
不敢睡死,睁只眼闭只眼,脑袋里头装个警铃,任何风吹草动定要赶在一发不可收拾之前,将之平息于星火。省得身边的小祖宗闹不醒我,他能上房揭瓦。
儿子出生的时候6斤重,不多不少。
然而小家伙的生长速度极为惊人。
满月的时候穿衣能穿3月龄的码;百日的时候穿半岁码只不过略显宽松。
半岁的衣服要买到1岁码;还没满一岁呢又统统换成18月龄码了!
11个月1周时带去试鞋子,别人家1岁的娃娃穿12、13码鞋,我儿子几个码数试下来终于16码穿进去了……
出院前,好些来看娃娃的人就给我建议说,不要抱睡,娃一睡着就给他放床,否则以后有得你辛苦。
我倒是想啊,可我家娃娃放床就醒,睡不沉实,嗷嗷哭。
我一想吧这么小的娃娃刚从妈妈肚子里跑出来,人生地不熟,可不得抱怀里给点儿安全感吗。一旦他获得足够多的安全感,自然而然就从依赖走向独立了嘛。
这一抱,整整6个月。
晚上放床睡OK,白天就不行。于是白天他睡多少我就抱多少,动也不敢动,也不能做别的,我稍微动一点儿对他来说就跟地震了似的,没法儿睡了。
手麻。脚麻。腰麻。脖子酸。一次连续抱睡三个钟后,手指竟麻了数日,没了正常的感觉。一天重过一天的大小子,扎扎实实压在我的腿上手上,一天好几个钟。
那真是一段难以言说的日子。一边觉得实在抱不住了,一边又希望他可以多睡一会儿。
说来也神奇,儿子满6个月的时候,忽然就能放睡了。每次睡一两个钟。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充分建立起安全感的孩子,才会从依赖毅然走向独立吧。
家里老人各有各的事务,不能专门来帮我带娃。与其请保姆,我更愿意亲力亲为。再三考虑且得到老公支持,产假结束后,我辞职在家做起了全职妈妈。
我常跟自己说,孩子日日夜夜想跟妈妈黏在一起的时间也就人生头几年,不多久他就会拥有自己的圈子,自己的事务。
在他最需要妈妈的头几年,妈妈若能伴其左右,对妈妈而言,一定是最宝贵,最纯真,不可复制且一去不回的亲子时光。
而对孩子来说,其实小孩鲜少会记得人生头三年的事情。然而那三年的时光,他和世界联结的方式,一定会埋进浩瀚的潜意识里,成为他生命的底色。
理儿是这么个理儿。可真正做起全职妈妈来,你知道最沮丧的是什么吗?
不是一下多了很多打理孩子的琐碎事,也不是缺觉少眠,而是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时间。尤其是前面半年。
晚上孩子睡着以后,我躲进卫生间洗澡。三平米的封闭空间里我与世暂隔绝,重新确认自己。然后快快洗完,孩子随时会醒。
这种情况在后面半年会稍稍缓和。
过去我连花都懒得养,现在要养育一个小孩,说不担忧,是不诚实的。并非只要是女人就会带小孩,想必许多新手妈妈都遭遇过十分棘手的时刻。
母爱是天然的,做母亲却需要学习。这句话我相当认同。
备孕起,我陆续入手了一些书籍。现在统计下来,刨去儿子的绘本,我拿回家的各色孕产育儿书摞起来至少有一米高……
记得生完孩子的第二天,我发了个朋友圈,说,希望我们以后相处愉快。
怎样才能相处愉快呢?
首先得有基本的了解吧?
初为人母,我啥都不懂,焦虑又彷徨,只好啃下几十本书练练心法,缓缓压力,实际操练起来也好有个底气。
以前我以为教养小孩就是要教给他这教给他那教给他很多东西,关键词是“我教”。后来通过阅读和实际观察我发现,关键词应该是“他想”。
孩子才是他自己的主角。孩子都是自我成长起来的。
我们经常误以为,小婴儿什么都不懂。
不。
饿了尿了不舒服了他会哭;饱了他会松开嘴而不会无节制地吃;时候到了会抬头,会翻身,会坐起,会爬,会扶站,会独立走。能力达不到的时候他会求助大人,但不表示他希望大人过度帮忙反成了阻力。
如果我们试图教给他或要求他一些事情,除非他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否则他会报以不耐烦或不搭理。相反,如果他感兴趣的事情遭到了阻止,他会变得愤怒、反抗。
总之,他希望能够自由自在做他感兴趣的事。无论这个事情是否符合大人的期待。
婴幼儿是区别于成人的另一种生物,对待他们不能以成人的准则为评判依据。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的时候,大人不做什么,比做了什么更重要。
比如吃手这个事情。
我儿子两个月起就开始把手放进嘴巴里。后来凡是他能拿得到也看得上的东西,玩具呀、纸巾呀、包装盒呀、树叶呀通通都要塞进嘴巴里。
大人心里难免要打鼓:这得有多少细菌呀?甚至有人劝告说,千万要阻止他吃手,否则长大到几岁十几岁甚至几十岁都戒不掉,说得人甚是胆战心惊。
但是全世界的婴儿几乎都会吃手。难道吃手真的毫无意义吗?还是说,我们习惯了用成人的准则去评价他们的作为,才让一切看起来不符合规矩呢?
其实吃手是件好事儿。可以说是婴儿智能发展的外在体现。孩子自我成长的内在需求驱使他这么做。有人比喻说,婴儿每发展出一项技能时内心的喜悦,不亚于人类登上月球。
小宝宝历经千辛万苦,把手准确无误地塞进嘴里,这一举动完成了手眼协调。
通过吃手,宝宝发现了手的存在,发现了每个手指的独立与联系,继而唤醒手的功能。吃脚也是这个道理。
至于把各种玩意儿塞进嘴里,不是因为他饿了,而是因为他在“工作”。
宝宝拿到一个物件,会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扔一扔,再放到嘴巴里啃一啃,这才完成了对一个物品的认知。
这种探索性的“工作”,对宝宝来说很重要。如果被大人贸然阻止,就跟你打游戏打到难舍难分被你老婆关了机,你刷剧刷到情难自已被你老公关了机,内心的痛苦是一个样的。
压抑的需求在他成长过程中任何一个阶段都可能卷土重来,我想这才是某些小孩长大后仍“戒不掉”吃手的真正原因吧。
了解到这层原理,我基本上就由着他吃手吃各种玩意儿了。大不了多洗几遍手,大不了多洗几遍玩具。真遇到断然不能放嘴里的东西,我会拿别的玩意儿吸引他的注意力,他自会放弃手里的东西。
多观察,少插手,这是我总结出来的育儿理念。
有段时间儿子就爱扔东西,管它是什么拿到手就往地上扔。桌上沙发上的东西也全都拨拉到地上。我就把易碎的东西收起来,其他的都给他扔,扔了我还给他捡回去,他十分享受这个游戏。
当他会爬的时候,他就自个儿把乒乓球或塑料杯扔出去,再爬过去捡起来,再扔出去,再捡,如此可以玩很久。
再有段时间他迷上了开抽屉,开柜门,噼噼啪啪开了又关关了又开,还把抽屉里柜子里的东西都掏出来。我也由着他,只在一边看护以免夹到手。
没过多久,在他把抽屉的东西都扔出去之后,竟然又自发地一个个放回抽屉里去!
与比同时,他还很乐意把散在的积木和玩具一个个放进果盆里!之前我尝试教过一两次把东西放进容器里,那时他并不在意。我便觉得应该是时侯未到,再等等。
没想到他自个儿玩着玩着不觉在游戏中升级了技能。
根据这些观察,我判断儿子已经初步萌发空间感,就把那套他扔着玩了很久的套杯拿过来,给他示范如何把小杯子套进大杯子里。
小家伙很感兴趣,刚开始要徘徊一阵子才能把杯子套进去,他表现得十分雀跃,跟进球了似的。如果套不进,他就会沮丧,生气,把杯子扔掉。
由于对整个手臂的精细控制能力稍弱,加上对大小的概念尚且模糊,有一半时候这项活动都以把杯子扔掉告终。
但是儿子每天都饶有兴趣地玩这套杯子,一大早起床来套一套,吃饱饭来套一套,睡觉前还来套一套。
随着时日推进,加之他积极爬地强化了对手臂的控制力,现在他玩起套杯来,成功率已经大大提高。而且还从单手操作发展到了双手协作,一手拿大杯,一手拿小杯,啪,套进去。
我趁热打铁,鼓励他喝奶前自己开瓶盖,喝完奶自己盖瓶盖,那种带盖子的饭碗也给他玩,他都觉得很有乐趣,而且要把盖子盖到严丝合缝才满意。
有几次我观察到儿子尝试把积木放在电视机屏幕上,积木落下来了;他又把积木放在墙壁上,积木又掉下来了;他把积木放在桌面,积木稳稳地待在了桌面;他把积木放在落地扇的底座上,积木也待住了。他觉得非常神奇。
于是我觉得可以尝试引进叠高的概念了,就拿来几块软积木叠高给他看。
他有点儿兴趣,但叠得很随意,有时把棱跟面叠在一起,有时把角跟面叠在一起,还没有意识到面与面叠在一起才能把积木叠高,因而失败的次数较多。偶然叠起来了,便惊喜不已。
我也没说什么,就旁观。他迟早会发现物体的空间规律,而在这之前的充分探索与思考的过程,不是比直接教会他一个结果重要得多了吗。
果然不多日,儿子已能稳妥叠高3块积木。
国外有一项认知测试,其中一道试题就是叠高积木。一岁半的孩子以叠高3块积木为合格。儿子不到一岁,已经做到了。
养孩子好比养花,或者种树。你不会去教一朵花如何绽放,也不会去教一棵树如何结果。但你会给花浇浇水,给树施施肥,锄锄杂草松松土,调节温度和湿度。
如此,花自开放,树自成材。
养育孩子同理。
孩子是自发成长起来的。给他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自由的环境,他身上的美好品质比如求知,比如专注,比如勇敢,比如友善等等,会像开花结果一样自然表现出来。
儿子爬得比较晚,将满9个月的时候才真正开始四点爬行。他很珍惜这项能让自己自由移动的技能,每天爬个不停。
家里客厅和餐厅之间有两级窄台阶,儿子刚会爬几日,自己就窜上台阶去了。我见他如此有勇,也不拦他,只跟随其后,做好随时接住他的准备。
等他爬上台阶比较顺利了,我便拿个玩具在下面鼓励他爬下来。儿子也不怕,不假思索就俯身爬下,他把手全都支到台阶下面,再把腿落下来。
这种方法容易磕到头,但他乐此不疲。后来果真磕了一回,儿子并没有就此畏缩,反而摸索出另一个更安全的爬下台阶的方法。
我见他如此热爱攀爬,索性每天带他去公园爬台阶。
公园的台阶每一层有十几级,每级都比较宽。儿子爬台阶喜欢给自己加戏,从上面扔一个杯子下去,看它一级一级滚落停定,再爬下去捡杯子。然后又把杯子带上来。
晨练的爷爷奶奶见到如此精神抖擞的娃娃,都忍不住过来逗他几句。小朋友也乐意过来找他玩儿。儿子都大方回应。
其实他小时候有段时间特别认生,不熟悉的人靠近一些他就哭,更不用说跟别人好好玩耍了。亲戚朋友跟我说,你得让孩子多跟人玩儿,你看他多胆小。
我不以为然。认为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
孩子认生的时候我就把他抱开,让他感到安心。或者我会告诉对方,小孩正处在认生期,你不必特地理会他,他在一旁看见大人聊得开心,自然就会放下防备了,到时候你再跟他示好。
我不勉强他跟外人接触。相反,我会非常照顾他认生期的心理和情绪。
儿子并没有像别人说的那样变得胆小,现在他可会撩人说话呢。出门经过门卫处,他就盯着门卫发出嗯嗯嗯的声音,门卫大叔觉得好笑便跟他打招呼,儿子就报以咧嘴笑。
怀孕的时候我买了几盒识图卡片。当儿子能坐起来的时候,我就把卡片拿出来给他玩。他倒是挺喜欢这些五颜六色的卡片,有时放在嘴里咬,有时扔着玩。
我试过跟他讲卡片上的图案是什么,他待不到一分钟就玩别的去了。我就此作罢。只给他讲他感兴趣的生活中出现的事物。
过了几个月,儿子开始扶站啦。这套卡片又开发了新的玩法――儿子扶着床边的围栏蹲下去捡一张卡片,再站起来扔到栏杆外面,一套卡片够他扔好一会儿了。顺便还练习了蹲下站起。
十分出乎我意料的是,某一天,儿子拿起卡片的时候,正儿八经地把图案(一面图案一面文字)那一面翻过来看清楚,再看向我的眼睛,嗯?嗯?嗯?喉咙发出声音。
他在问我那是什么!
我试探性地告诉他那是什么。
他遂放下卡片,又拿起另一张,同样看清楚了之后又看向我,嗯?嗯?嗯?
我又告诉他那是什么。
如比进行多次。
从此每晚睡前他都会拿来一堆卡片跟我做识图游戏,直到他心满意足为止。
小孩的自我成长真是令人惊叹啊。
我们谈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什么?我看过一篇标题取得很惊悚的爆款文章,“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懒,都会变成最深的遗憾”。听起来像是不拿起刻刀狠狠雕琢孩子的父母最后都会悔不当初。
后来李松蔚写了一篇文章名为“你在孩子身上花的每分力气,都有可能变成最深的遗憾”给予正面回击。
做父母到底是要花心思的。但是这份心思不应花在雕琢孩子身上,而应花在雕琢环境上。
每个孩子都自带蓝图临世,仿佛种子破了土,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种子内部已经蕴涵了它要成长的全部信息,而如何提供一个自由、适宜的环境让它充分表达、生长,这是如照料种子一般照料孩子成长的父母最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也在并将持续思考这个问题。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