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稻香

【文字家园】

一夏秧苗短,三秋谷粒长。田间垄上几多忙。终是汗来相浸、稻花香。
拉桶聊闲话,摇篼笑满筐。小儿翻晒迹成行。待到厨中饭好、唤爹娘。

八月至九月,正是南方地区收获水稻的季节。家乡地处川东北,属山陵重丘地貌,多梯田。当稻子成熟还未收割的时候,走进田野,你会发现那一片片金黄,染铺在梯田上,像一幅浓墨重彩的天然油画,呈现于眼前。

小时候其实多少有些不太喜欢这个季节的。正好是暑假的末期,天气的炎热加上开学前的恐慌本来就不美了,还要多早起来下田去割谷子,心里的别扭劲儿就不用提了。

一般来说,到了这个季节,几家关系较好的邻居会互相约起,根据稻子的成熟程度确定收割的先后顺序,各家出一至二人联合起来,接着几天把几家人的稻子收割完。

开始收割那天,负责割稻谷一般是女性的大人或干起农活较为利索的孩子一一十三、四岁的我,已配得上这个称呼了。由于打谷子的速度是比较快的,所以需要割的这两三个人需要早一点起来去准备一些存量。割稻谷的工具称之镰刀,铁质弯月有锯齿,其前端薄尖锋利,后端有木柄。

网图,形状与家乡使用的略有差异

通常割好的稻子,把有谷穗一端向内相对摆放成两列,摆放的角度、高度以打稻谷的人方便拿取为宜。打稻谷的人一般是男性大人,须得有些力气和耐力,即便如此,连续打上几天,重复不停的挥舞动作,也让他们的胳膊和手腕有些吃不消。

打稻谷的工具叫做拌桶,木质方形,底板与四面围板组成。新做好的拌桶为了防腐,内外均涂抹桐油,闻起尚有一股清香。前有双耳,供打谷人用手发力,拉动拌桶前行。底板加了两道刨光的窄木方,以便在田中泥上前移时省力。为了减轻重量,四面围板不高,故为防止谷粒飞溅,尚需在侧挡及后挡上另加竹编挡席。

网图侵删

等到拌桶里的稻谷重量差不多的时候,便会拉到田边,由负责运送的人用箩篼装好用扁担挑至主人家院坝翻晒。挑完之后会计个总数告诉主人家,主人家往往会与上一年的收成做个对比,丰收了自然喜笑颜开,欠收了免不了抱怨几句天气和年份,不过依然快活的继续干接下来的事情。

网图侵删,箩篼扁担

更小的孩子这几日也有工作要做的,那便是在院坝里翻晒谷子。刚挑回来的谷子含水量较多,倒在石质或水泥地面的院坝上,用推耙摊开。等表面晒得差不多的时候,再用推耙翻晒,如此反复多次。但小孩子更喜欢的是光着脚丫,去摊平的谷子上踢出一行行空白,等空白处晒干后,又换个方向踢出新的空白。看似简单的踢晒谷子,硬是生出了用脚作画涂鸦的无限乐趣。

网图侵删,推耙

由于开工早,天气热,体力消耗大,一般来说,会在上午十点到十一点之间,加一顿餐。吃点面条、鸡蛋、醪糟等点心小吃什么的,俗称"打幺台"。

等午餐准备好,小孩子便远远的扯开嗓子,喊田里的父母回来吃饭了。午餐稍简单一些,稀饭加凉拌胡豆,肉少。等傍晚打完的时候,主人家的准备的晚餐就显出家底和热情了,尽管各家会有差异,但花生米、酒和炸酥肉是必不可少的。桌上闲话家常,待酒足饭饱后,方才各自散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的变化也是日新月异。大约十年前普及了机器作业,大大减轻了收割的劳动强度。从此拌桶、挡席便静静的躺于某个角落,陪着父母一辈逐渐老去,留守老屋。当初帮忙打谷子的伯叔,有的尚还健在,有的已作仙游。而当时还是孩子的我,初中毕业后外出求学,便离开了家乡,在他乡落地生根。

前次回到老家,见到搁置在老屋堂屋墙边的拌桶愈发陈旧,其上积尘甚多,还有些许枯叶。尚有蛛丝悬于其耳,或许是在某个梦里,我变作了一只蜘蛛,曾来此一游过。

                              二〇二一年九月十六日

文字家园诗词投稿专题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淡淡的,夹杂着泥土的味道,熟悉的,一如伴我左右的一切,扑面而来,阵阵稻香。 又是一年金秋时,空旷的广场上,宽阔的水...
    槿墨汐阅读 531评论 0 3
  • 0 1 前阵子母亲说想来我这里小住一阵,过了几天又犹豫着说不来了,问她为何,她说家里的稻子该收了,怕来了后,没人收...
    雾灯小调阅读 473评论 0 13
  • 无论走在哪里,饮食上总是倾向于米饭,那种醇香的饱腹感于我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情怀,带着儿时的欢快,也带着浓浓的乡愁...
    五墨阅读 400评论 2 3
  • 风,吹在成排的桦林里“哗啦啦,哗啦啦”。 蝉,驻落在树干发出阵阵嘶鸣“鸣~鸣~鸣”。 黄泥路,漾起圈圈热波彼...
    考拉呀阅读 244评论 0 0
  • 有播种就有收获。白露前本地乡村就敲响了收割的锣声。 秋水翻过夏季的燥烈变得晶莹清澈。秋分前的阳光也如秋水一样,轻盈...
    dy5阅读 850评论 11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