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的重要性及其风险
心脏专家胡大一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十九世纪法国贵族们吃喝无忌,许多得了缺血性心脏病。于是临床专家就开具处方,让这些人到森林中去伐木砍树。三个月后,活着回来的贵族们不再有心脏问题,个个身强力壮,精神充沛。当然,今日临床专家不再会把冠心病人送到森林中去砍树,运动康复的科学概念已经树立,并且成了一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
原则上说,科学运动锻炼、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心脏供血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治愈冠心病并且防范冠心病发生,而药物和手术治疗只能减轻或延缓病程发展。不过,运动会增大心脏负担,增加心脏意外风险。同时,冠心病人由于心脏供血不良或者心输出降低,运动过程中更容易出现意外。因此,在活动及运动康复中实时监护记录心脏活动,当出现心脏缺血迹象或心律失常时,应当立即减少运动负荷,降低心脏负担。
冠心病人需要遵从医嘱进行运动康复。运动康复开始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心脏耐受能力的评估,根据以往冠心病发作情况、平时运动量、目前饮食状态、是否疲劳等,制定运动剧烈程度和运动时间长短。对于活跃期心脏病人,特别是刚刚发生过严重心脏病者,需要更加精确的估计。所以,心脏病人的运动康复应当由运动康复专家根据实验数据开具运动处方,病人也应当严格按照运动处方进行运动训练。
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心脏受损的问题,与健康人相比,他们运动出现心脏意外的风险要大很多。特别是那些已经有多器官损害并发症的病人,心脏问题就更加严重。适当运动会显著改善这些病人的指标和健康状态,但同时由于意外风险增大,就更需要精细评估心脏对运动的耐受能力。
二、运动剂量监测和评估原则
日常生活中,各种活动均可换算为相对客观的运动剂量值。代谢当量(metablic equivalent,MET)是一种表示相对能量代谢水平和运动强度的指标。代谢当量是以安静且坐位时的能量消耗为基础,表达各种活动时相对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1MET=每公斤体重每小时消耗1kcal热量(1MET=1kcal/kg/hr)。比如,静坐运动量小,为1MET;而跑步运动量大,为8MET。
运动一定会增加心脏做功量和心脏负担,使得心脏意外的风险增大。运动康复前应当检测心电波形和静息心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应当持续监测心电波形和心率,在运动结束后还需要继续监测心电波形和心率。在运动过程中一旦出现心肌缺血如ST-T改变和心律失常如室早室速时,应当立即降低运动量但不应当彻底静止下来,因为全身肌肉的周期性节奏运动也是全身循环的重要动力。
如果没有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问题,普通人群在非极限运动范围内还是很安全的,其运动剂量通常控制为,心率低于0.8X(220-年龄)bpm为安全范围,对于静息心率偏高(>90bpm)者,心率增加20-30bpm即可。如果基础心率较低,相同运动剂量下的心率变化通常不显著。不过,这种粗略的估计方法对于专业运动员训练来说帮助不大,对于有心脏隐患的人群存在风险。
手腕式脉率计(俗称心率计)实际测量腕部动脉搏动来估算心率,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心脏功能状态,单纯监测脉率不足以保护心脏,因为在心律失常时,脉率可能不升反降,而且运动本身会造成脉率误差加大,导致误判,可能会构成威胁生命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存在心肌缺血、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应当禁止使用心率计作为心脏病人运动康复训练的监测手段。
我们发现,健康年龄储备(BAR)值及其活跃度分析是评价心脏运动康复的最佳方法。有效的运动康复训练表现为:BAR值稳定增大,而无效的运动训练表现为:BAR值未能增加、甚至降低。由于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BAR值会随着精神压力、不良饮食、过度疲劳、缺乏睡眠、微恙恶疾、慢性代谢失调等许多因素而变化,个人对运动训练的承受能力也会随之不同。运动前后对BAR值评估能够精确指导运动剂量的确认和调整。运动过程中BAR值总是降低的,如果运动过量,BAR值降低到危险程度,心脏猝死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所以,进行日常锻炼或者病后运动康复,都要避免BAR值过低。
三、冠心病人的运动剂量控制原则
心功能的支持运动能力的快速评估方法:6min行走距离试验。1级少于300m,2级为300~374.9m,3级为375~449.5m,4级超过450m。不到3级者心功能不良,运动康复训练必须慎重。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提出,进行心脏康复的冠心病人的危险分层为:
中危、高危病人需在康复机构中使用实时心电监护的条件下进行运动训练,锻炼前先做心电检查以确保心脏安全;锻炼过程中应全程监护,如图所示那样;锻炼后心电监护应在心率完全恢复后才停止。
低危病人包括稳定性冠心病人可以像大多数健康成年人一样在无医生监护条件下进行运动训练,但仍然需要遵循医生开具的运动处方。健康人群和亚健康人群所有人都应当有规律的运动锻炼以保持心脏健康状态。户外运动是理想的运动康复方式,但应有实时心脏监护和记录。
原则上,所有缺血性心脏病人,特别是刚结束治疗的心脏病人,病情稳定后应当及早进行运动康复。病人通过运动康复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心脏功能,表现在BAR值增加,会明显降低心脏意外风险。但是对于非稳定性心脏病人,运动康复必须在医生密切监护下进行,当出现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迹象时降低运动量,并且需要评估BAR值的增加程度。
所有运动康复人群都应当根据BAR值评估,制定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例如每次15-30分钟步行,每周3次,同时确保运动时心脏没有异常改变。遵循的原则是逐步增加运动量,运动时连续观察心电活动。持续2周后,逐渐增加运动时间至每次45分钟,每周3次。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坚持整个疗程3个月,心脏功能将大为改善,甚至能维持到正常健康人水平。
需要牢记的是,即使如运动员一样的强健心脏,仍然可能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甚至因恶性心律失常或停搏而致命。因此,在剧烈运动前、运动过程中、运动结束后1小时内,有条件者都应当进行完整的心脏监护和记录。运动心电分析不仅有助于制定高效率健康训练计划,还能够显著降低心脏意外风险。
运动康复的禁忌证包括: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1个月内。②未控制的心律失常且引发症状或存在血液动力学障碍。③急性心力衰竭发作。④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偿期,心功能Ⅳ级。⑤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⑥急性非心原性疾病,如感染、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⑦严重贫血未纠正。⑧患者不能配合。⑨冠心病危险分层为高危者。从社区正规心脏康复治疗的安全性方面考虑,相对禁忌证包括:①左主干狭窄或类似情况,如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②重度狭窄性心脏瓣膜病。③电解质异常。④心动过速或过缓。⑤心房颤动且心室率未控制,心率>100次/min。⑥未控制的高血压[收缩压>160mmHg(1 mm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100mmHg]。⑦运动系统功能障碍影响平衡者,或6min步行距离<150 m者。
四、无心脏疾患人群的运动剂量控制原则
BAR值评估方法对于健康人、亚健康人群、慢性病人群均能够指导运动剂量,原则就是控制其运动量在BAR值恢复时间范围在30-60分钟内。如果是久经运动训练的人群,按照自己习惯的运动量进行训练,然后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运动剂量即可。如果刚刚开始运动训练,仍然要遵循逐步增加运动剂量的原则,并且密切观察在运动期间有无心脏阳性表现。
对于不同人群,其运动剂量控制原则为:1)对于健康人群,维持健康态、及时发现BAR值下降、调整生活方式,尽快恢复BAR值,维持年轻态指数;2)对于亚康人群,通过定量健康管理提升BAR值,目标为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3)对于慢病人群,应当控制病情,避免并发症,尽可能改善BAR值。4)对于严重疾病人群,必须遵循临床医嘱,循序渐进,逐步改善BAR值。
如果经常性的达到甚至超出BAR值的正常平均值,提示身体健康状态良好。特别是如果数据分析显示活跃度高,则反映用户生机勃勃,身体强健。如果BAR值在正常值范围,但活跃度较低,则应当提醒用户适当增加一些活动并保持良好睡眠。如果BAR值偏低,则需要根据BAR值来制定运动处方并指导用户的运动康复,同时需要定期评估其BAR值和健康状态的恢复程度。事实上,临床医生由于工作负担太重而处于不健康状态,我们发现,大量临床医生的BAR值普遍低于同龄正常人群,往往年龄老化5-20岁。
五、根据健康储备值调整运动剂量
由于许多因素,如精神压力、不良饮食、过度疲劳、缺乏睡眠、微恙恶疾、代谢失调等等都会改变BAR值,从而影响身体对运动的耐受,有条件者应当动态进行BAR值评估,精确指导运动剂量。特别是出院后心脏病人的运动康复,其运动剂量的精确调整不仅有利于心功能改善,还会进一步降低心脏意外风险。
如果BAR值恢复时间很长,提示身体不能适应当前的运动剂量,需要降低或停止。另一方面,如果BAR值在运动后很快就恢复至运动前水平,提示运动剂量过小,没有起到运动锻炼提升BAR值应有的效果。
根据静息BAR值和最大运动心率(HR)所给予的运动剂量建议处方:
在实际应用中,此表剂量值还可以根据BAR值进一步精细化。另外,在任何运动剂量条件下,如果发生T波低平或倒置、心搏节律性异常变化,均应当及时降低运动剂量或停止负荷运动,以策安全。在运动停止后,也应当持续监测,以评估运动训练效果和辅助指定下次运动剂量。运动剂量的精细调整则首先要保证心搏节律性没有异常,另外不仅取决于最大运动心率,更需要评估BAR值的恢复时间。运动后BAR值恢复时间相对稳定,可以作为控制运动量的辅助指标。劳累、流感、失眠等都会延长运动后BAR值恢复时间,需要根据运动员的具体健康储备状态进行动态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