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
今天是你陪我走过的第729天,感谢一路有你,让我们一起终身学习、运动。
ps:本简书记录了我加入“007不写就出局”以来所有的文章。我相信:这就是存储,就是一个仓库,只要不断的用时间和行动耕耘,将来也一定能成为自己的资源---马琛。
说到“反思”,谁都知道“反思”是好的,但问题来了,“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反思呢?”我们虽然经常在讲“反思”,但是很可能我们并不知道“反思”到底是什么?现在,我们就一起在今天的学习中,去寻找答案。
在寻找答案之前,我先分享一段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的一句话,这段话也是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非常喜欢的一段话,也有很多人喜欢用这段话来说明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就让我们这样一群终身学习着,一起去感受这段两千多年前的金句。
这段话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什么事反思。
“我应该不会拒绝从到到尾地把生活再过一遍,只是希望能够获得唯有作家才有的特权——在‘再版’的生活中修正‘初版’的错误。生活的悲哀之处在于我们总是老的太快而又聪明得太慢。等到你不再修正的时候,你也就不在了。”
有时候,我们犯了一个错误,但从长远来看,这个错误可能反而成全了你。一件倒霉事也能是你成就以后辉煌的事业;反过来,年轻时遇到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可能到了年老时才发现,如果没有这件“幸运的事”,你的这辈子可能会过得更好。好比我们看电影的时候,只有到了最后才能对剧中的情节、桥段作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这就涉及到“反思”:反思自己,必须要让自己抽身出来看事件或者场景,看一段历程中的自己。
当你站在下一个循环里看上一个循环时,你才清楚事情做的对不对。如果你一直滞留在某一个循环里,你是没有办法在这个环节的同时,去反思评估你在这个环节的对错的。
就比如你要写一篇文章,如果你不能马上完成初稿,你是没办法对你现在思路的对错、优劣进行评估的。所谓“拖延症”,就是永远滞留在一个循环里,根本不愿意去完成和结束一个过程——你不动笔写,不完成稿子,一味地想来想去,一会大彻大悟,一会觉得到处是问题,一会又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正确的方法只有把它写出来,你才能获得反思的支点,对你的想法进行评估——这个评估就是“反思”。
事业和人生的成败取决于你完成了多少个循环。所谓“完成了多少个循环”,就是你不断进入下一个循环的时候,看自己上一个循环的状态。事业和人生成功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反思的速度和次数。
很不幸的是,很多人一辈子基本就反思一次,那就是躺在病床的时候,老泪纵横,在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终于明白对错是什么。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而且是最没有用的一次反思。
想到这一幕,我不禁一阵颤栗,貌似自己是有随时在“反思”,但很少有这样的完整的“反思”,也不知道“反思”到底是什么。——这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愿你有一个好心情。
郑武林 2019年3月22日于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