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群里的小伙伴,都说这本书好看,精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比如文化、宗教、哲学、经济……网上一查,也是说它包罗万象,不可多得。
好书当然要看啦。终于排上了,可惜,四百多页的书,看了一百来页,竟然没有半点怦然心动的感觉。
虽然我知道只读了四分之一,没资格对这书评头论足,但我实在硌得慌,不吐不快。
从哪开始说起呢?
没头绪,只能说到哪是哪。
77年恢复高考,78年他就考上清华,能人!
80年代改革开放,A股89年才懵懵懂懂开始,主角丁元英85年在德国硕士毕业,95年解散持续了大半年的私募,不得不说,看起来挺厉害的。
他就像古龙武侠的主角,上场就是武林绝顶高手。
解散了私募回国,却不回家,跑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清静清静,这样的桥段,怎那么熟悉?是那种像当初看琼瑶,哭得稀里哗啦,现在一看,简直莫名其妙的那种熟悉。
作,太作!
不回家,是因为他太有智慧,才与平庸平凡的父母兄弟姐妹情感疏离吗?因为太“高”,所以显得“孤”吗?
信佛之人,佛道中真正能领悟到精髓的,不是得有一颗“柔软心”来看世界和世人吗?都说商场中人信佛,未必是真信佛,或许只因血腥味太浓,借以心安,我感觉是有一定道理的。佛慈悲,商场悲壮惨烈,太仁慈没有利润,哪有立足之地?根本就格格不入嘛。他借佛来形容郑建时,我其实有种跳脱感,怎么说着人话,就跑天上去了。
我突然就想起黄子华和佘诗曼08年演的《绝代商骄》,黄子华在剧中就是一个商业怪才,虽然经历商海沉浮,是曾经让很多人闻风丧胆的黑武士,但他终究在解决一日三餐的茶餐厅,品到了人情味,最后从黑武士变成白武士。
商道,博大精深,仁、义、法、智、信,缺一不可。商道泱泱,唯有秉持着真正的商业精神,才能够长久发展。
说实在的,我真没在94年就敢和法律对着干的丁元英身上,看到“义”“法”……看他和那些“朋友”高深莫测的对话,我只感觉是在故弄玄虚,什么鬼,越是高人,不是更应该有非凡的化繁为简的功力吗?
动不动就说半截话,动不动就让人去想弦外之音,上流社会,有钱人,都这么累吗?
为了高效,最低成本赚取最大利润,直达一点不更好吗?费时费力去猜啊想啊,干嘛呢?
一个自以为聪明的小助理,为了留下一条线,安排了自己要清静的老板,到了老朋友的地盘,还要装作不刻意,在“鬼”“神”面前,这把戏不觉得稚嫩吗?
更让我受不了的是女主角,太莫名其妙了。
从小屁孩开始,就深陷现在可能多人听都没听过的《神探亨特》里的我,一向喜欢看刑侦小说、剧、电影,对于警察、特警,有种说不出的喜爱。可这芮小丹,我的天哪,一个刑警,父母离异,独居,按理说应该在感情方面更加谨慎、清醒,我自以为对于书中情感脉络的触动把握还是比较合情合理的,这条感情线,反正是生硬得我看不下去。为啥呀?怎么就爱上了呢?很能忍,不抱怨?一个那么富有的人,竟然能住能么热的顶层?有才?那样的诗词,在哪个理财贴吧,一找一箩筐呀!有品?就是那个好几十万的音箱?那个天籁之音?对那首音乐的独到的点评?就爱上了?我真不懂,爱情到底是什么。不该是男女主角的怦然心动,带着读者觉得,在一起,在一起吗?哗啦啦上来,就邀请人家上门吃饭,哗啦啦就把裸体往人眼前一摆,太不好意思了,我一下就想起了林仙儿就是这样在李寻欢面前求生的,这感觉,太不舒服了。这爱情,来得太莫名其妙了。更神的是,作为读者我都还没明白女主角到底为啥爱上了男主角,她的闺蜜却神乎乎的知道了,设下饭局为难男主角,说真的,人家对你还无动于衷呢,要说要为难你不也得先说自家闺蜜吗?为啥为难人家,这修养?我是看不下去。再者,爱不爱,是一个人的自由,这样横加干涉,太没边界感了吧。
女主角和父亲,多年未联系,连叫声“爸爸”都舌头打结,生疏得不行,为了那20万,见面了,竟然不生疏了,也不别扭了,什么都聊,这变化、进度,也太不合情理了吧?反正我看着很别扭,特别是她的父亲,一开始特别惊喜无女儿的突然联系,一见面,对女儿又指指点点,喋喋不休,按理说作为电影导演,应该很懂人性和人心的,怎么会如此不善于沟通?那个时候,无言的充满爱的眼神,有求必应的行为,不是更适合缓解尴尬的父女关系吗?
还有那20万,50万,怎么突然就和男主角赌上了?故事写的是法兰克福、北京,还有离北京三百多公里的古城,那个地方,只能算是小地方,95年,北京的房价一平米才几百元,深圳的工资,一般人一月也才几百元,女主闺蜜欧阳雪,二十几岁小姑娘,在那小城市开饭馆式小酒店,几十万,说有就有了,关键是不把钱当钱,说投资股市就投资股市了,真个个都是能人,有钱人!
好小说,能把假的写得很真很真。有些小说能把我卷进书里,看一个个性格各异的角色,用他们特有的言语、行为、态度,在他们各自的人生路上,或跌宕起伏或随遇而安。我害怕太单一扁平或缺乏情感的刻意安排,如果想要看厉害的人,看传记或许更真实。只是书里的主角,已经被说成是鬼或神了,我想,传记或许也只能看仙人列传了。
或许,不是因为真假,是因为女孩子爱得太突兀,情感铺垫太生硬,文字也欠缺些把我融进文里的感染力,只一味通过各种突然就出现的人物,衬托渲染主角的神乎其神。写到这,想起莫言的新书《晚熟的人》,书里虽然是小人物,但是心理活动,写得那个传神。原来,我还觉得文字少了生动的心理描写,描写手法平铺直叙过于单一,就像《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怎么读都没前八十回有味道。
又或许,这只是冗长的铺垫,好戏还在后头,而我太耐不住性子,真心期待越往后越精彩。《遥远的救世主》有很多铁粉,只读了四分之一就在这里啰哩巴嗦胡言乱语,会挨捶的,好在看我文章的简友不多,也都是爱读书的,应该能体谅我这挑食的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