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本文共2191字,阅读时长大约5分钟
前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年轻气盛的孙策横刀在侧,面色苍白,召来了弟弟孙权。年仅26岁的他,因为一次刺杀行动身负重伤,生命眼看着走到了尽头。
孙策对孙权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家事未定,大事未成。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不行了,江东就交给你了!”这个临终托付,既是兄长对弟弟的深情信赖,也是江东政权延续的重要时刻。
孙策并没有把基业交给自己还年幼的儿子,而是选择了二十岁的孙权。一个是刚刚初露锋芒的年轻人,一个是雄心勃勃的江东之虎,两人的兄弟情谊在这一刻显得尤为深厚。
可让人意外的是,孙权称帝后,并没有追封哥哥孙策为皇帝,而仅仅封了个“长沙桓王”。这让不少后人疑惑不解:这是为什么呢?难道他们兄弟感情不深吗?
特别是和司马炎相比,后者不仅把自己的伯父司马孚追封为帝,还对家族功臣加官进爵。孙权为何显得如此“吝啬”?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聊聊这背后的故事~
不按套路出牌
有些事真的是没法用常理来解释,孙权这个人,做事从不按照套路出牌。
比如,一个新王朝成立后,按理说应该建立宗庙制度,进行南郊祭天等仪式活动。可孙权偏偏不按常理出牌,直到他临终前一年才开始南郊祭天,而曹魏早在曹睿时期就搞得热火朝天的礼制改革了。
那孙权为什么不早早称帝呢?刘备都称帝了,按理说他应该早点跟着上,不然干嘛等到黄龙元年(229年),比曹魏晚了9年,比蜀汉晚了8年才开始建国?
再说了,为什么不早点封自己的儿子为王呢?他直到临终前三个月,才把除了太子孙亮之外的儿子们封为王。
孙权就是不按常理出牌,难怪连追封孙策为帝这种事,都没法按常理来解释。其实,很多人提到从孙权的角度来看,确实没有兄长被追封为皇帝的前例。
要是我们看看历史上类似的情况,也不难理解。比如光武帝刘秀,他也没追封自己兄长刘伯升为帝。
站在为人君者的角度
如果非要按照常理来解释下,该如何解释呢?
我们都知道做君主的最重要的事情就两件:一是保住自己的江山,二是保证自己的江山都是由自己的后人继承下去。尤其是后者,如果处理不好,那这一生也就白活了。
你再怎么英明,死后国家可能瞬间垮掉,家族灭亡,子孙没了,最后还得被新政权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那么,孙权怎么可能会追封孙策为皇帝呢?一旦追封孙策为皇帝,孙策的子孙就有继承权了,那孙权自己的儿子该怎么办?
就算孙权没儿子,最聪明的做法也应该是把孙策的儿子认作养子,传位给养子,这样还能确保继承人的正统性依然属于自己这一脉。
因为吴国的皇帝是孙权,法理上所有继位者都必须是孙权的后代,要不然国家立不住,肯定会出大乱子。
其实孙权在继承问题上动了不少脑筋。当孙策去世时,他的封号是吴候,孙权称帝后,把这个吴候的封号还给了孙策的儿子,这就算在名义上完成了“归宗”。
孙权的意思是,孙策当吴候是因为他是孙坚的长子,但这只是“吴候”级别。而孙权作为孙坚的次子,才是真正的“吴国皇帝”。
所以,只要追封孙坚为帝,再追封孙策为吴候,孙权就完成了“吴国皇帝”和“吴候”的区分。孙权的意思再明显不过了:“当年你爹只是给我一小块饼,现在我大方,直接给你十块,你爹都已经从候升为王了,你们这帮人还有什么不满的?”
因此,孙权压制孙策一脉,完全是在常理之中。
孙策的儿子们能活得好,没被孙权抓住把柄,真算是命大。否则,肯定会被废除,家族抄斩,最狠的可能还会加上“除名、掘墓、财产充公”的彻底清算。
虽然孙策自己不会有事,但他的所有后代会从历史上抹去,史书上写的就是:“策死,无后。托付于权。权感其德,取幼子继位。”
这简直就是“兄友弟恭”的典范。哥哥让位给弟弟,弟弟娶妻续命给哥哥。吴国在这两个仁爱兄弟的领导下,注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孙策与孙权,就好比刘演和刘秀
这件事除了大家通常讨论的继承权和名分问题,很多人对江东的吴国其实并不太了解,对孙家,尤其是孙策和孙权的看法,也常常会把他们跟其他那种兄弟继位的朝代搞混。
要客观评价这个问题,首先得搞明白一件事:孙权建立的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割据政权,孙策时期的吴国其实就像是一个草台班子,充其量只是乱世中的一个军阀而已。
孙权接班,并不是因为孙策多么疼爱他,非得传给他,而是因为孙策自己早早就死了,家族要保持稳定,找个能稳住局面的接班人。
孙权从一个毫无名分、内乱不断的江东起步,逐渐打出了吴国的江山。
他带领吴国赢下了赤壁、夷陵、石亭这三场大仗,还趁机消灭了关羽,接手了十年积累的地盘。其他的战斗更是数不胜数,足足战斗了近三十年。
说实话,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如果说“他的东西都是孙策给的”,那也不如说这是他自己努力拼来的成果。
至于孙策和孙权的关系,倒不太像赵匡胤和赵光义兄弟那样,而更像刘演和刘秀的关系。
老达子说
晋代史学家孙盛在谈到孙权没有追谥孙策时,也是引经据典,有一段专门的评述:
"夫正本定名,为国之大防;杜绝疑贰,消衅之良谟。是故鲁隐矜义,终致羽父之祸;宋宣怀仁,卒有殇公之哀。皆心存小善,而不达经纶之图……於情虽违,於事虽俭,至於括囊远图,永保维城,可谓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者也。陈氏之评,其未达乎!"
在中国封建社会,父死子继是权力交接的常态,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兄弟之间也可能会发生继承问题。像鲁隐公被弟弟杀害、宋桓公把王位传给弟弟这种情况就说明了兄终弟继有时会带来不少麻烦。所以,孙盛认为孙权追谥孙策为王、封孙绍为侯完全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