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风姓,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于成纪。”这是司马贞以感生论的笔触所记载的伏羲极具传奇色彩的降生故事。
如果褪去绚烂的神话外衣,我们或许能够看到的,大抵是这样的一番景象:雷泽湖畔,一番湖光山色的醉人风光,部落的人群聚集在那里,正进行着一场祈求生育繁殖的宗教祭祀仪式。
掌管祭祀仪式的巫士在地面上踏出具有宗教意义的脚印,一个叫华胥的女子随后虔诚着怀着对未来的憧憬,一步一步踏上巫士的脚印。这是一幕“感生”史剧的本真。不过巧合的是,不久以后,华胥便真的怀孕了。
继而,华胥在成纪,也就是大致今天甘肃省静宁县的地方,生下了伏羲。这个名字,为我们透露了关于这个远古人物的诸多信息。认读古代的文字,谐音是很重要的。因而,关于伏羲,第一个视角是“服牺”,牺,为专做祭品的纯色牲畜,服,这里意为担任,那么,伏羲,首先告诉我们的是,这是一个执掌祭祀大典的人物。《左传》中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我们不难判断伏羲在部落中的地位与身份。第二个视角是“疱羲”,在原始先民的蛮荒时代,饮食是一件被宗教化、政治化的事情,因此,管理饮食是一种非常重大的权力。“疱羲”两个字告诉我们,伏羲掌握着这样的能力。单纯看名字,我们便已经可以发现其部落联盟首领的特殊身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女娲部落联盟的首领,正是这伏羲的妹妹。女娲部门联盟此时已经成为了伏羲集团的一部分。女娲这两个字,同样是很有意味的。女娲,即女化,化,是化生万物的意思。结合女娲造人的故事,更可看出,女娲的形象,是作为生殖神而出现在先民们的意识形态之中的。
这伏羲女娲部落联盟最初以蛇作为图腾,后来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种种的原因,经历了一个向东迁徙的过程。他们由今天甘肃天水秦安一带,经过山西境内,最终一直迁徙到今天的山东省。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和其他部落不断地渗透、融合,这种交融过程具体而形象的表现在了部落的图腾上。动迁以后,部落联盟的图腾有了一种全新的形象,即作为我们今天的民族象征的“龙”。
伏羲与女娲通婚,繁衍后代。这个故事点,反映了远古时代部落杂交群婚的婚姻形态。对于女娲形象的勾勒,则反映了他们当时所处的时代,正处在母系部落联盟向父系部落联盟过渡的历史发展阶段。
伏羲女娲部落联盟的发展,是原始先民时代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和重大特殊意义的事项。经济方面,伏羲发展了佃渔经济,制造网罟,用来网兽罟鱼,使部落经济活动由采集扩大到渔猎,并且开始驯养各种动物,深刻的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生产方式,促进了经济结构及形态的发展。伏羲还发展了所执掌的庖厨之事,提高了先民饮食的营养水平,提升先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更为重要的切实增强了原始先民的体质。
文化方面,伏羲发明书契,创造了原始文字,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播;发展了嫁娶形态,创造了一夫一妻的对偶婚姻制度,这对原始人群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伏羲定制历法,用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伏羲还发明了各种乐器,培养原始先民的审美情趣,发展了原始艺术。
除此之外,伏羲根据自己对于自然界以及身边种种事物的长期观察,经过认真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发明了八卦。今天,我们称伏羲八卦为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包含着中国人对于我们这个世界的最初的思考和认识。正是这最初的认识中,却饱含着朴素的辩证法的智慧,广泛涵盖了自然、天象、人事、生死等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更让我们赞叹的是,这八卦的简单图形中,具备了二进制的数学机理,并很可能最终启发了莱布尼茨关于二进制的数学贡献,间接引致了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发展。
了解了这些卓著的功绩,我们会理解,为什么伏羲会被称作“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了,我们也将可以永远的铭记,伏羲女娲,这中华文明史上,永恒的人文初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