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训练营16:了解行动先于思考的价值
- 拆页来源:《精进》
- 拆书目的:了解行动先于思考的价值
R 原文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行动科学”对这个论点有比较深入的阐述。组织行为学家克里斯·阿吉里斯在《行动科学》一书中写道,科学理论诞生于“维持其他变量恒定”的理想情境,而实际的问题则处于一个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相互依存又互相冲突的“复杂场域”中,并且具有某种独特性。
事实上,当人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更依赖于隐性的知识和隐性的推理。行动科学的另一位大师唐纳德·舍恩认为,“三思而后行”并不一定正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是“行动先于思考”的,因为“人们的机智行动是高度技巧及复杂推理而形成的,而其中绝大多数又都是隐性的”,因此在行动之后反思,可能会反过来发展我们的认识。
在日本知识管理大师野中郁次郎看来,我们行动中蕴含的知识属于不易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比如一个拉面师傅怎样才能拉出很细的面条,这些技巧蕴含在他的动作中,但要他说出来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而书本中的知识属于可用语言清晰表达的显性知识。他还认为,知识创造的过程,其实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类似于知识的内化,即通过实际的练习来掌握书中的知识,而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则是知识的显化。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我们对行动进行细致的反思,把那些原本并非用语言承载的知识,用语言归纳和总结出来。而这些知识一旦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就容易被重复使用和迁移到其他应用场景中。
I 复述原文
what
我们总以为从理论出发才能指导实践,实际上,理论到实践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在行动学和管理大师的眼中,我们从书本中获取的知识属于显性知识,行动中蕴含的知识属于隐性知识,知识创造的过程,其实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互相转化的过程。我们通过行动实践书本中的显性知识,再通过反思行动来将隐性知识归纳总结为新的显性知识。经过不断的循环转化, 让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更加紧密。
why
一方面,书本知识更多是在一个稳定情境下创造出来的,当我们面临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时如果继续照本宣科,只会陷入百思不得解的死胡同。另一方面,我们行动之后的反思,反过来会发展我们的认知,促进知识的掌握。
how
当我们想要开展某项行动或者学习某项技能时,可以参照如下的步骤来进行:
- 学习。学习书中的知识,对行动进行初步的指导。
- 实践。将书中所学用于实践,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
- 反思。反思行动中的优势与不足,归纳总结为新的知识。
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的循环,行动顺利开展的同时,也掌握了更多可以迁移到不同场景,重复使用的知识。
A1 激活旧知
想到了学习游泳的经历。从来没下过水,第一次去之前我问朋友我是不是先去看看教学视频什么的,她说不需要,你先熟悉了水的感觉再看也不晚。于是直接下水,先学怎么漂起来,怎么站起来,然后开始蹬夹水,这个对水的感觉确实是书中不太容易学到的,还是要靠实地感受。
等到可以自己游起来的时候发现怎么都比别人游的慢,有时候会原地扑腾。这时候我回去找到教学资料和视频,发现我的蹬夹水动作是不对的,于是逐步调整自己的泳姿。就这样,我一步步对照教学资料,反复去泳池练习,再通过练习的反馈发现自己掌握不好的地方,继续学习和实践。
A2 催化运用
前段时间买了个陶笛,这两天拿出来试着吹了两下,发现有些握不住,有时候声音会吹的时大时小,吹久了还容易有口水,未来需要进一步练习。
- 学习。根据之前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学习陶笛的拿法、演奏方法、技巧、指法等等。
- 实践。根据习得的知识,对照曲谱开始练习简单的曲子。
- 反思。反思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
不断进行学习-实践-反思的循环,反复练习,反复实践,吸取经验,未来可以将这些经验用在其他的乐器学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