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年,买了近三十本书。这两天,又陆续买了《万川之月》《审美阅读十五讲》《读字》《五维突破》等书。这个寒假,可以饱读了。
闫学老师在《给教师的阅读建议》谈到“叶脉似的阅读”。她说从一句话到一本书,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许多书到一个知识谱系,从一个知识谱系到更广泛的知识谱系,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谱系。她把这个过程称之为“叶脉似的阅读”。
她说,这种“叶脉似的阅读”,是每一个优秀教师基本的阅读方式,如果长期践行,将受益匪浅。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
学问是每每互相关连的,一人找到一种有趣味的书,必定由一问题而引起其他问题,由看一本书而不能不去找关系的十几种书,如此循序渐进,自然可以升堂入室,研究既久,门径自熟,或是发现问题,发明新义,更可触类旁通,广求博引,以证己说,如此一步一步的深入,自可成名。
在这篇文章的结尾,老师谦逊地说,也许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是否可以“成名”,但我们可以确保自己读成一片叶子。
回顾自己近段的阅读经历,虽然阅读的书目繁杂芜乱,但我似乎也在实践着这种“叶脉似的阅读”。读了闫学老师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我又读《解读语文》《王崧舟讲语文》《名作细读》《教育的美好姿态》,继而又读《中国美学十五讲》《诗论》,接下来还想阅读《万川之月》《审美阅读十五讲》。只是我的阅读浅而浮泛,浅尝辄止,不够深入,缺乏独立思考,并且懒得动笔写写阅读的心得与感受,所以读书的效果大打折扣。不过,开卷有益,诚如肖培东老师所说:你读散文,唇齿间留下文字的芳香;你读诗歌,眼眸里写有飞扬的诗韵;你读小说,世间为你开了一扇窗;你读哲学,人生给你另一种思考。然后,你走进课堂,站成了一棵树,散文的叶,诗歌的花,小说的根须,哲学的土壤。风一吹,所有树下的聆听都化成了文化的河流,张开眼睛,寻找着最美的大海。至少这个系列读下来,我对如何解读文本,如何进行古典诗文的教学多少有点儿底气。
无知者无畏。越是知道一点儿,越觉得自己浅陋无知,越需要源源不断地阅读。这也是阅读的魅力之一。
闫老师借胡适评价顾颉刚的话来说明一个道理:没有动手不勤快而能读书的,没有手不到而能成学者的。并且她以自身的专业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如果想把自己知识的盘子做大,必须进行这样叶脉似的的阅读。
所以,接下来,我愿意从一本书开始,让自己沉到这本书里去,用心阅读,专注阅读与思考,在阅读和写作中寻找行走的力量。
就从闫老师的这首诗开始读吧:
我是一个奔跑的孩子
——写给语文
我是一个奔跑的孩子
奔跑是一生的最爱
也是唯一的目标
每一次停泊
意味着另一次起航
每一丝眷恋
遗落在奔跑的路上
我跑向丛林
在每一棵树上留下目光
炽热的目光永远执着
充满诗意
我欣然拥抱风雨
也拥抱荆棘
但绝不会交出信仰
绝不会交出你
我跑向草原
为那一缕清风
那一抹远山
那一束纯净的阳光
也为那些白色的羊群
还有赶着羊群的姑娘
如果有一天
你没有看见我
奔跑在路上
请不要忧伤——
汗水滋养了双翼
我已经选择了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