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荐书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由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郎和作家古贺史健合力完成。本书曾是日本亚马逊2014年度销售冠军,连续300天雄踞销售榜首!蔡康永、张德芬 陈文茜、曾宝仪、勇气推荐!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我们去做一些坏事让人讨厌,而是,如果这能使我们的生命更加美好,那即使被讨厌,也要鼓足勇气走下去。书中以哲人和青年对话讨论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会抱怨出身不好,为什么会有烦恼,等等。
每一次的对话,每一个话题的讨论,都会引发灵魂深处的拷问,总让人想拍大腿:“说得真对”。
在阅读前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的不幸究竟是谁的错?
2、你会把某些不好的事情归咎于童年吗?
3、你为什么会愤怒?
4、你为什么不肯改变?
一、凡事追溯到童年
看到一篇有关韩国明星雪莉事件的文章。文章里提到雪莉小小年纪做了童星,组了女团,并与大自己14岁的崔子恋爱分手。一路顶着媒体的压力过的轰轰烈烈。
接着,文章作者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将雪莉事件的终极原因归咎到了童年。
事实上,80%的人都会有这样的错误,凡事追溯到童年。
比如,心里抑郁,我们会说童年过得不幸福。长大了恐惧社交,我们会说童年的时候被欺负。长大了不自信,我们会说小时侯接触的太少。
再比如书中的青年,也是一个典型的追溯过去者。自幼变缺乏自信,对于自己的出身、学历甚至容貌都抱有强烈的自卑感。他在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他渴望成为像好朋友那样优秀的人,他无法衷心的去祝福他人。在与哲人讨论时,他也是弓腰驼背坐着,一个非常不自信的家伙。
有一份研究表明,大多数患有精神障碍、多重人格、边缘状态的承认以及犯有谋杀罪的青少年,在幼时曾经常受到虐待或惊吓。
以上几个例子都可以看出童年心理创伤对以后的生活及人格都有着不同的影响。
但是,作者认为,所谓的心理创伤学说是原因论的典型。同时作者引用了费洛依德的心理创伤学说:‘心灵过去所受的伤害(心理创伤)是引起目前不幸的罪魁祸首。’
怎么理解原因论呢?
比如说你感冒了,你去到医院。医生告诉你说,你感冒的原因是你昨晚上淋到雨外加吹到了冷风。然后便没有了结果。
你肯定不高兴了,你也许会想:我当然知道我感冒的原因,问题是该怎么解决呢?至少得给我开点治疗的感冒药吧。
立足原因论的人们主张感冒是因为过去淋雨吹风了,错不在你,你并不想感冒。
原因论强调的是过去,包括我们上面提到的心理创伤。与原因论相对的,就是目的论。目的论主要强调现在。也就是说,过去的你无论做过什么,经历过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的你正在做什么,选择了什么。
正如阿德勒所说:决定我们自己的不是“经验本身”而是“赋予经验的意义”。
**过去经历的一切,并不能代表和说明什么,也不能决定我们现在过得好或坏。我们可以为过去的一切赋予任何身份,它可以是情人,可以是敌人,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导师,可以是过客。
它可以是我们成长中的助力、也可以是成长中的绊脚石、还可以是路边的风景。所谓的心理创伤,是我们现在所有的不幸的替罪羊,关键看我们如何选择。**
二、你所谓的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前几天,邻居得知小儿子不好好写作业,被罚放学扫地一个星期。接孩子放学回家后,邻居大吼大叫:“我养你容易吗?每天接你上下学,中午给你送饭。你看看你尽给我丢人。”
这时邻居电话响了,一看是大儿媳妇打来的,马上大笑着接了电话:“喂,儿媳妇呀,吃饭了没?哈哈,我在辅导你弟弟写作业呢,哈哈”
愉快的五分钟后,邻居挂了电话,转身开始愤怒的骂起了小儿子。
邻居对愤怒的把控,收放自如。
作者认为,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它既可以在接电话的瞬间巧妙地收起,也可以在挂断电话之后再次释放出来。邻居并不是因为怒不可遏而大发雷霆,她只不过是为了用高声震慑住小儿子,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才采用了愤怒这种感情。
也就是说, 我们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种行动,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比如上面提到的邻居,她用大吼大叫来诠释她对小儿子行为的不满,其实她知道,如果她好好给小儿子讲道理,是行得通的。
记得前几个月我的电话号码突然被暂停服务了,我不得不给客服打电话,希望能得到解决。
因为是异地号码,客服要求我到号码所在地办理,听到这句话后我开始控制不住,吼了起来:“车费你报销吗?既然当地无法办理,为什么当初开通的时候可以异地办理?如果你无法处理,叫你们领导来。还有你工号多少,我要投诉你。”
最后事情得到了处理,在看完《被讨厌的勇气之后》我才明白,我之所以愤怒,是因为我想用这种大吼大叫的方式来震慑客服,目的是想让客服人员同意帮我处理。我的愤怒,是我捏造出来的产物。
愤怒,是我们为达成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
我们并不受感情因素左右,驱使我们产生某种感情进而产生某种行为的是目的。为了讨好他人,我们可以很开心。为了震慑他人,我们可以很愤怒。
三、无法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前不久大伙的电影《哪吒之魔童转世》,哪吒出生就被贴上魔珠转世的标签,被关在家中不能出门,但仍经常逃出去调皮捣蛋,惹是生非。等待他的,是三年后注定被天雷摧毁。
三年后,敖丙与哪吒发生争执,敖丙劝说哪吒:“别挣扎了,你生来就是魔丸,这是命中注定。”
不认命的哪吒吼道:“去你个鸟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
最后,哪吒拯救了全村人的性命,并击溃了不可能战胜的天雷。
这也是这部影片成功的一大卖点,不认命,自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你之所以不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某种程度上来说,“不改变”这种目的对自己来说是保守的,是“利己的”,比如我们习惯的舒适圈,不走出去会过的很舒服。走出去就会很痛。
因为害怕痛,害怕付出,害怕各种不确定,害怕承担风险,于是,我们选择了龟缩于舒适圈中。潜意识里,我们已经下定了决心‘不改变’,‘不走出舒适圈’,‘我现在过得很好’。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之旅》曾提到,改变其实是个痛苦的过程,需要付出时间精力,要抵抗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要承担不确定的风险,就好像要把自己的将来都付诸在某一件事上,噢听起来真可怕,你自己不会这样想,但你潜意识里可能是这样想的。
**
因此,不是我们无法改变,而是我们不想改变。过怎样的生活,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
以上三个错误,是我在读第一章时的感悟,也是书中哲人和青年所讨论的第一夜-我们的不幸究竟是谁的错。
无论是童年的创伤,还是无法控制的愤怒,亦或是无法改变,决定这一切的都是此时此刻的我们。现在的你,过得怎么样才是最重要的。
下一篇文章,是我阅读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关注我。
这里有持续好文,不定时更新阅读笔记,和你一起成长,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