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不记得将《天才假象》加入书单的原因是什么,只是就这样读了下来。书并不长,只14.5万字。读本书,我全使用碎片时间,读完耗时6小时多一点。
本书的阐述方式并不复杂: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说明,最后做出总结。书中示例,很多都是听说过的名人事迹,所以本书,读来是轻松的。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主旨是“想要成就卓越,起根本和决定性作用的是勤奋,不是天分。技能层面的差异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并不由与生俱来的才能决定。专家和普通人在技能(演奏、下棋、网球、写作等)方面的差异反映出,前者为了提升技能水平,终生都在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努力着。”
第二部分讲的是卓越人士在赛场上发挥所需要的精神力量,作者称之为“安慰剂效应”——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打败对手,并通过一些小的或是大的暗示强化自己的必胜信念。这些信念,甚至于可能转变为一些迷信行为。比如:
在打最后一场球时,泰格·伍兹总要穿一件红T恤;澳大利亚守门员马克·施瓦泽(Mark Shwarzer)的护腿板从16岁起就没换过,一直是同一套;英国板球运动员马克·兰普拉卡什(Mark Ramprakash)一局比赛下来,嚼的一直是同一块口香糖,他在当天比赛结束后还会把它粘在球棒顶端;英式橄榄球的传奇运动员大卫·坎匹西(David Campese)在出城去赛场的公交车上,总是挨着司机坐。
第三部分主要在佐证第一部分的观点:成功来源于训练,与肤色、种族无关。
书中的观点,是都有例证的,其中有一段:
一项研究调查了19世纪最重要的120名科学家及123名最著名的诗人和作家,发现他们传世佳作的问世距离处女作的完成约有十年的时间。于是乎,十年是个魔法数字;要想出类拔萃,十年苦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处作者并未指出“一项研究”来自于哪里,看到此处,我脑中浮现的是沈从文先生,以及《边城》。阅读《沈从文文集》之前,我印象中沈先生最出名的作品是《边城》。
我想,这“123名最著名的诗人和作家”是肯定包括沈先生的。沈先生于1922年离开湘西到达北京,之后靠写作生活,到《边城》1934年出版,确是过去十年时间的。
书中列举了许多天才——莫扎特、泰格·伍兹、威廉姆斯姐妹等——事迹,我在他们的故事中,发现主人公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极其重要的:他们的父母都有想法(想要自己的儿女追求卓越)且执行力超强,比如:
小莫扎特在父亲的指导下付出了超乎常人的时间和精力。他估计,莫扎特还没过6岁生日时,其练习时长就已经达到了3500个小时,简直是废寝忘食。
身为前棒球运动员和退役特种兵的厄尔·伍兹始终坚信,练习出大师。他开始训练儿子的时间之早,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当时儿子甚至还不会走路和说话。
书中提到,要成就卓越,只靠10000小时的练习时长是不够的。还需要“内在动机”,只有当个人独立决定要为某个专业领域奉献自己时,练习时长的积累才有意义。当两个条件同时达到后,还需要接触正确的训练体系。总之,成就卓越很难,但并非不可达到。
本书的推荐语为:“有想过为什么别人的成绩能比你好很多么?是比你聪明?是花的时间比你多?还是学习时比你更认真?或许都有的。
“《天才假象》告诉你,只要肯努力,用对训练方法,几乎所有人都能拥有好成绩。
“技能无关天赋。请就热爱的事,用心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