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看到曹可凡对冯唐的一个专访,提问:
“你是什么时候,觉得自己在写作上有点天赋的呢?”
冯唐答:“这是一个长期一步一步的过程,写了20年后,慢慢的才觉得,可能有点天才,老天赏饭吃。
我写第一本书《万物生长》时,卖的很差,根本就不卖的那种样子。
当时,我问我的一个北大同学李敬泽,他曾是《人民文学》的副主编,著名评论家。你能看看我的书,给我的书提点建议吗?
他说:我只能给你一个建议,就是不要听任何评论家的任何话。你只管一直写就好。
于是我就又写了《万物生长》的前传——《十八岁给我一个姑娘》。
然后,拉下脸来,利用周末,去20个城市宣传签售。
在上海,签售时,只来了4个人。捧场的朋友都比要签名的人多。真的是需要强大的内心和很厚的脸皮。”
冯唐这等天才,金钱人脉皆不缺,尚且经历如此难堪,尚需坚持20年。我们这些凡人,写的不好,写了没人读。还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吗?
想太多不管用,徒增烦恼。不如厚着脸皮,尽管去写就好。
想起汪国真当年,就是因为脸皮不够厚,听多了批评家的聒噪,断送了诗人的创作之路。
有时候,那些语言尖锐的评论家,批评家真是毁人不倦啊!看来不论做什么,有一颗笃定混蛋的心,实属必要。
我经常想,为什么笨人很多时候,反而比聪明人更容易成大事呢?比如曾国藩。
因为他笨,所以钝,所以厚。对别人的冷讽热嘲没那么敏感,不怕丢脸,相信什么,只管埋头去做。最不怕下笨功夫。虽然走的慢,但胜在一直走。
而聪明人,太敏感,对批评反应快,容易患得患失。又总想走捷径。难以踏实专注,反而结果不如傻乎乎,稳扎稳打,一直朝一个方向努力的笨人。
写作这东西,有个长期修炼的过程。你不可能一上来就是长篇大论,文采飞扬。
你可以先写好一句话,一段话,一百个字,一个小故事。再慢慢一千,一万,十万个字。
其实现在的自媒体时代,很多标准是很宽松的。很多成功的网络作者,并不是文采最好的,水平最高的,但一定是最能坚持的。
想起唐家三少,文笔好吗?我并不这样认为。他还是有很多缺点的。但我特别敬佩他一点,每天三千字日更,一直写。这一点已经战胜了90%的人。所以写作富豪榜上的是他,而不是别人。
猫腻的文笔好吗?我同样不觉得。他的《朱雀记》和《庆余年》,很多地方我都读不下去。文笔啰嗦,故事情节有明显缺陷。但并不影响他故事整体的有趣。依旧有人买下版权,愿意改编为影视剧。
其它领域,也是同理。比如每年报名ACCA的人,成千上万。最初级的科目,能坚持学完,并进入考场的可能不足50%,而随着科目等级提高,弃考率更高。考到高级科目,考场只有三五个人,监考老师都比学生多。所以,只要坚持,进入考场,学的如何暂且不论,你就战胜了起码80%~90%的对手。
因此,不要怕自己做的不好。天才凤毛麟角,可以忽略不计。我们大多数只是凡人,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坚持就好!